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

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

 找回密码
 注册(防广告机注册,验证问答见提示)
查看: 11765|回复: 9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所认识的普洱茶原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4 17:4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再见理想声明:本文系原创,同步首发于几个论坛,感谢诸位网友给予我的帮助和知识。欢迎转载讨论切磋,转载烦请注明,未经授权,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目录:
题记
小序
(一)为什么熟茶是七十年代初期才有的?
(二)研发熟茶涉及一个关键标准。
(三)适口为珍。
(四)边销茶是怎么一回事?
(五)古时普洱和现在普洱到底有什么区别。
(六)为什么是88青。
(七)干仓的意义。
(八)我们可以复制88青的成功吗?
(九)结论。
附录1:烘青还是晒青
附录2:大益还是下关
附录3:什么季节的茶最好
附录4:普洱茶是有生命的茶
附录5:如何有品位的泡茶
附录6:薛家燕纠结
附录7:乔木还是台地
附录8:为什么说叶底很重要
附录9:购茶要稳

评分

10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14-4-4 17:46 | 只看该作者
最近几天翻看论坛帖子,看到2010年时候初入茶坛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自己所发的帖子,感慨良多。我愿把自己这些年对普洱茶的所见所思所想,汇成一片文章,与论坛诸位同好共享切磋。一滴水总归是有限的,但它首先确实是一滴水,我愿把这滴水放进海洋中,永不干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题记
3#
 楼主| 发表于 2014-4-4 17:46 | 只看该作者
小序
品茶多年,从一开始的一缸子开水冲茶喝一天,到现在初步走了自己的一套对茶,特别是普洱茶的认识,一路走来,也是很不容易的。
茶是国饮。主流的绿茶,红茶,黑茶,白茶,铁观音,普洱茶,等等,花样繁多,讲究繁多,谬论繁多。
比方说,前几天,看网上有人收集了二百多种金俊眉的小包装,看样子是大行其道了。不可否认,金骏眉是近年来茶叶创新的经典范例,但是,朋友,金俊眉的产量足以支撑二百种小包装的市场吗?
曾经跟朋友开玩笑,说,如果主人郑重其事的泡红茶款待,作为礼尚往来,大可以轻抿一口作唇齿留香状,良久说出金俊眉三字,则宾主相宜矣。
这几年的道理,与茶无关,心理学也。
其一,懂茶好茶之人,不会把一泡金俊眉看的那么郑重。
其二,郑重拿出,必定是他心中的好茶。
其三,近年来能让不懂茶不好茶之人认可的好红茶,包装上必须是金俊眉。
其四,当你的品饮结论与主人的预期不谋而合之时,默契指数当场爆棚的感觉不要太好。
由此可见,茶之误人比诸人之误茶,实在是伯仲之间啊!
我慢慢随意的写,这些观点,当然不是放诸四海皆准,但,都是我所认可的,而我的认可,则来源于对各种普洱茶理论的综合分析和自己购茶、品茶、存茶的实践经验。
是为序。

点评

我觉得是厚黑学  发表于 2014-4-10 15:05
曾经跟朋友开玩笑,说,如果主人郑重其事的泡生普款待,作为礼尚往来,大可以轻抿一口作唇齿留香状,良久说出老班章三字,则宾主相宜矣。 主人道:对的!只需9.9元,一饼老班章包邮到家!还送大红袍杯子!  发表于 2014-4-4 18:11
4#
 楼主| 发表于 2014-4-4 17:46 | 只看该作者
我们要真正了解一样东西,有必要从原理上弄清楚。现在随便找一位同志问一问,什么是普洱茶,估计绝大部分都会表示听说过,大部分会描述一下自己见到的普洱茶,一部分会说一下传统概念里的普洱茶,一小部分会说一下自己定义的普洱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归根到底,不同人对普洱茶的认识是不同的。
我依稀记得,千禧年前后,一届诺贝尔奖得主的研究课题,正是交易行为中双方的对交易品信息的了解程度,以及这种信息不对称对交易结果的影响。诺奖的课题,普遍性是必须的。我想,这种信息不对称性,也时时体现在普洱茶的流转过程之中。
因此,提高自身对普洱茶的认识,对于我们今后在参与由普洱茶所派生出来的种种经济活动——简而言之,购销存,是自有大益的。
那么我对普洱茶是如何认识的呢?请耐心往下看。
5#
 楼主| 发表于 2014-4-4 17:46 | 只看该作者
(一)为什么熟茶是七十年代初期才有的?
红楼梦里就有普洱的概念,想必诸位耳熟能详。
问题在于,贾母或者说曹雪芹喝到的普洱和我们今天喝到的普洱是一回事吗?
我的考虑是,现在世面上肯定有一回事的,但,更多的是两回事甚至不搭界的。
请诸位思考一个问题。按照现在的标准,普洱分为生茶和熟茶两种。关键在于,熟茶的技术标准是70年代初期才定型的,也就是人工发酵加快茶叶转化。朋友,这就是用技术换时间啊。那么,在此之前呢?为什么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这个时点出现熟茶呢?
我认为最靠谱的一个说法,六八年,文革登封造极,如火如荼,作为新中国普洱生产最主要的勐海茶厂,受到冲击。其中,用于存放普洱的二十个仓库,连同里面的茶叶全被当做四旧给破了。
朋友,换作今天看来,可不得了,全是古树乔木天然无公害的茶青啊!
如果历史能够推倒重来,那就没有88青什么事了。因为世面上流通的基本全是一路货色。
也有朋友不免要问,即使不能推倒历史,那我们勐海茶厂拨乱反正之后,重打锣鼓另开张不也容易?
朋友,我们看问题,不能脱离时代背景。勐海茶厂做什么茶,要看市场有什么需要。
想想八十年代甚至九十年代,有多少人像现在这样弄一巨大茶盘,摆上各色茶器,冲啊淋啊泡啊?
那时的现实是,香港东南亚华人和青海西藏一带才是普洱茶的主销区。这里还带出一个事实,普洱在很长一段时间,是不折不扣的低档粗茶,而且在泱泱茶国中,是典型的洗剪吹非主流呢。
话说20个库被摧残以后,一个预想不到的影响显现出来,弄的我们小将措手不及。
朋友,须知东南亚包括香港那边人们到茶楼来一碟点心沏一壶普洱已经是一种生活方式了。
至于为什么是普洱而不是绿茶及其他,主要问题还是性价比,朋友莫要忘了,我对那个年代普洱属于粗茶的判断。实在不行,想一想当前在中低档饭店大行其道的大麦茶。不过啰嗦一句的是,粗茶并不等同于质量低下。最广大劳动人民享受的生活开支不能太高,但质量要一分钱一分货。以为百姓可欺,很多人是要付出代价的。
扯远了,回来。话说香港东南亚华人的生活中突然没有了一直稳定供应的普洱茶,各种声音就出来了。并逐渐系统化,可以归纳为,你搞文化。革命,对于我们海外华人来讲,是路线主义的不同,大可以做壁上观。但你在这个过程中的举动,影响到我的生活,那不行,那我就要发表我的观点,那我就说你这个文化。革命是不好的东西。
朋友,这边厢还在一贯正确输出革命,那边厢居然因为小小茶叶闹出杂音,这可是始料未及。我们不是怕杂音,君不见中苏论战煌煌九评,何等气壯山河。对于这小小杂音,我们是感觉实在不值当坚持我们的做法。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于是乎,尽快恢复普洱茶的生产和供应就变作一项政治任务压了下来。

点评

标题应加云南普洱熟茶是七十年代初期才有的,制作熟茶工艺早就有了  发表于 2014-4-9 18:20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6#
 楼主| 发表于 2014-4-4 17:47 | 只看该作者
(二)研发熟茶涉及一个关键标准。
朋友,还记得我前面反复提到的20个仓库吗?
那时的普洱生产,其实是一个收茶、储存、自然陈化、合格出厂的过程。这里面不能说没有技术手段,起码储存的时间温度湿度都是有合理标准的,但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时间他老人家。
那二十个仓库,就是时间他老人家的居所,一库大概储存一年所收之茶,历经大概二十年的转化,成为合格品而出厂。如此累计二十年,则每年新进一批而出厂一批,循环往复。
如今,这个条件荡然无存,要在短时间内恢复普洱茶的供应,谈何容易。
好在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的先天优势。于是,一个许多优秀技术分子组成的攻关小组就在勐海茶厂应运而生了。
从茶青到普洱,物理上没有本质变化,化学上是微生物的分解发酵在起作用,把苦转化为甘,把涩转化为醇,如此而已。
确定了这一点,技术小组的研究目标就明确了,那就是,人工加快发酵过程,用技术换时间。
好的。一切都很顺利,三年之后,渥堆发酵的速成普洱――也就是现在的熟茶,攻关成功。
渥堆,是一个很冷辟的概念。
这么说吧。朋友,还记得乡下农村的草垛吗?南方是稻草秸秆,北方是麦拮。这草垛在夏天几场雨后,你贴地把手伸进去,会发现里面很潮湿,很暖和。没错,秸秆在温度和湿度的双重作用下,开始发酵了。
熟茶的发酵,就是这么一回事。
朋友,你试过在铁观音专营店里宣称自己只喝熟茶吗?
如果你这么做了,并且店员小妹足够敬业的话,她会告诉你,熟茶喝不得的。
理由呢?
太脏了,不比我们这铁观音,都是带着体香的十八九岁少女芊芊巧手揉念出来的。
同样的情形发生在绿茶店里,中年的店主大叔无疑也会说你不讲卫生,顺便告诉你,俺们店里这女儿茶,那是纯正**用舌头采下,放在乳房上慢慢洪干的。
这种调调的目标找的很准,熟茶相对于其他茶品来说,加工过程中这个必不可少的渥堆工艺确实是一个软肋,特别是在食品安全日益引起举国关注的今天。但是,不得不说,熟茶工艺,是作为国家标准确定下来的。因此从理论来看,攻击熟茶不卫生是没有道理的。
发酵,是我国博大精深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火遍大江南北的《舌尖上的中国》里,专门有一集就叫做《时间的味道》,说的就是酱油、毛豆腐、火腿等需要发酵的食品。可见发酵工艺之普遍性、正当性和必要性。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上面那两种说法如果所言不虚,特别是第二种“**舌头乳房说”,咋一听,会误认为妙不可言,**、嫩舌、妙乳、新茶,这世界上最美好的元素汇集一身,但细细考究,**的唾液从病理学角度来看,恐怕并不比渥堆干净多少吧。
朋友,莫说这是笑谈。前些年,在江西一处著名的山上,导游在介绍此山出产的一种绿茶时,就是如此这般言之凿凿娓娓道来的。当我们一车人正沉浸在被忽悠的美好感觉之中时,我前排一位大哥说,要真是用嘴噙下来的茶,那喝着多恶心啊。这一句话,恍如三月春雷当头棒喝醍醐灌顶。当天,我们这个团,在这个景点的绿茶消费额为0元人民币。
7#
 楼主| 发表于 2014-4-4 17:47 | 只看该作者
(三)适口为珍。
说一千,道一万,噱头就是噱头。朋友,你若是想安安静静、真真正正喝一壶茶,有四个字很有道理,不可不知,那就是适口为珍。不管多贵多难得还是多便宜多臭大街的茶,只要自己喝着舒服,喝着对胃,对你来说,就是最好的消费体验。
从前北京茶庄卖一种茶叫做高末或者高碎,说白了,就是比较高级的茶,一桶卖完之后,有人发现桶里面剩下的碎末泡泡很好喝。因为,从质量上来说,这就是高级茶,只是卖相不好罢了。于是,卖的很便宜的高末,自然有了很好的销路并得到了群众认可,直到后来自成一格,直接成为一类商品。朋友,你想一想,自己一人在家,或者三五老友来访,总之是无需装门面的场合,你撮一点高末,往茶壶里一放,开水一冲,倒进杯子,慢慢品饮,何其惬意啊。当清香醇厚的口感在口中散开的时候,谁还会再掀开茶壶去看看里面那些残渣呢?更何况,这种高层次的感觉,是你用很低代价换来的。何乐而不为呢?当然,正式的、商务的、礼节性的场合这么做就有点扯淡了,不过也有例外,权位如奥巴马、财富如李嘉诚、专业如陆羽等人如果在正式场合用高末待客,那就会有更多的人认识高末、肯定高末、写出煌煌巨著来评价高末,写出不朽诗篇来赞颂高末……人性如此,毫不夸张。

点评

“适口”这个概念,有时候会随着喝茶者对茶了解的深入,发生变化的  发表于 2014-4-4 22:19
适口为珍不能一概而论  发表于 2014-4-4 20:31
背离工艺、加速工艺茶或高香型茶,不会喝的人是喝不出来的,口感同样不错  发表于 2014-4-4 20:29
8#
 楼主| 发表于 2014-4-4 17:47 | 只看该作者
(四)边销茶是怎么一回事?
扯远了,回归正题。普洱。
说到这里,普洱熟茶的来历基本交代清楚了。但是,我们现在喝的普洱茶和《红楼梦》里的普洱茶是不是一回事呢?还是没有准确答案。朋友,别急,咱们把思路从东南亚拉回来,拉到我们地球的另一端,青海、西藏。我们知道,普洱茶在很长一段时间是作为边销茶存在的。这里的边,包括四川、青海、西藏。在封建社会交通不便的情况下,马帮,是运输普洱的主力,而时间,长则一年短则几月,总之这些压制成饼成砖成沱的普洱茶,一路免不了风吹日晒雨淋,还要经历季节温差的考验。朋友,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有点眼熟呢?没错,这分明就是一个渥堆发酵的过程啊。是的,这只是古时候普洱茶发酵过程的前半部分。至于这个过程的后半部分,决定因素就在于边民。我国地大物博,边疆更是地广人稀,边民多是牧民。现在看来,牧民在吃牛羊肉方面是大有口福的。但凡事有利有弊,上帝是公平的,为牧民打开了肉类的大门,却顺带关上了蔬菜瓜果之窗。朋友,蔬菜瓜果是人类的维生素源泉啊。牧民们大口喝酒大口吃肉,却得不到必要的维生素补充,这是问题,必须解决。解决之道,就是喝茶,把维生素含量同样丰富(当然,古代牧民是没有这个认识的)、同样是植物叶子的茶叶泡来喝,以保持身体营养摄入的宝贵平衡。此外,游牧民族的购物条件肯定和我们现在不同,估计一年半年跑几十里甚至几百里的路去赶一次集、墟,就能算是高频率了。既然去一次不容易,那么肯定一次要买上至少一年所需,这就从茶叶的数量上提出了要求;同时,牧民所买的茶叶必须要经得起长期储存,这就从茶叶的性质上提出了要求;其三,牧民的收入水平,或者说茶叶在长期储存过程中变质的风险,决定了茶叶的价钱不能太高。三个条件一旦成立,普洱茶作为牧民补充维生素的主力产品,基本上也就呼之欲出众望所归却之不恭了。
9#
 楼主| 发表于 2014-4-4 17:47 | 只看该作者
(五)古时普洱和现在普洱到底有什么区别。
前面四章文字,基本介绍了近代以来普洱茶的传承历史和重大转变。里面有很多时间概念,仅是凭借记忆,未能上网复核,但大致概念是没有问题的。
零零碎碎写了这么多,相信读者应该有一个自己的判断了。
现在宣称的越陈越香,不错,普洱茶确实有这个特性,但是有一定限制条件的。就好像汽车工厂给出的百公里油耗,就好像手机厂家给出的待机时间,是在理想化、实验室状态下才能达到的效果。
文章的一开始,我提出了一个概念,清代的普洱茶是什么味道的。相必各位很想知道。上个世纪80.90年代,故宫清理库存,清出了一批人头茶,即紧压成沱状的普洱茶。首先,我们可以确定,它肯定不是现在所说的熟茶;其次,它是贡品,也就是质量杠杠的;第三,它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
基于这三点,我们来看看越陈越香是不是永恒真理。在当年的一本权威茶书上,一批茶叶专家,受故宫邀请,对这批人头茶进行了品鉴。
喝,是不可能的,估计也没人敢喝。这批茶香味尽失。往好里说,像是木渣滓,往坏里说,就是朽了以后又风干的木渣滓。
记得当年出土的一件青铜器中,还有几千年前的酒,专家用导管引出来,装在玻璃瓶里,因为长期与铜离子结合,酒的颜色变成了神秘的绿色。当时专家估计也没人敢喝,也基本没有什么酒气了。为什么说它是酒,因为它的成分检验报告显示,与古代粮食酿酒的成分相同。
那么,要喝到真正意义上的清代品质的普洱,应该怎么做呢?
88青的横空出世,给予我们很好的启发。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4-4 17:48 | 只看该作者
(六)为什么是88青。
我们前面说了,东南亚、香港一带盛行普洱。亚热带的气候,总是炎热潮湿的。我们现在广东的普洱茶友,就深为这种气候下保存普洱而头疼。但这种气候确实有好处,茶中起到转化作用的各种酶,要正常活动,就必须有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我们说广东茶友头疼,实质上,是这种有利的自然条件很容易过头,过犹不及,结果就是茶叶经常长毛发霉。这也算是收益越大风险越大的一个明证吧。
说回来。就在现在,跟北方藏茶相比,南方的一大优势,就是温度较高、湿度较大,普洱的转化较快,在保存得当的前提下,更容易在更短时间内达到一定的品饮标准。更何况,当年在东南亚、香港一带,普洱茶作为一种大众消费的茶叶,大的经营店家为了加快转化,人为提高仓库中的温湿度条件,亦即所谓的“湿仓”茶。湿仓茶的存在,客观上是普洱茶当年属于中低档茶的又一个证据。
朋友,如果你今年拍回几斤明前茶,人家跟你说,放着也能转化,但是会比较慢,喷上水能转化的快点,但是容易发霉。你会怎么选择?但是换做价格比较低的茶叶,恐怕真正爱茶、研究茶的人,大多数会选择做一下破坏性试验吧。
生茶必须经过湿仓茶或者亚热带温湿气候转化的概念,在改革开放以后很长时间,与熟茶一样,成为普洱茶的标准。因为那时候,只有这部分人喝普洱,至于边销茶,由于与内地经济联系的相对疏远,还不为大多数人所知。而那时候这部分喝普洱的人,在内地可是时尚的代名词。
朋友,封锁了几十年的国门一开,各种新奇玩意层出不穷,愣是让我们国人目不暇接的大开眼界。那时候,港澳台的风尚,对大陆“同志”来说那真是绝对的风向标,那边流行什么,我们照猫画虎很快就跟着流行起来。喇叭裤、蛤蟆镜、双卡录音机……总之,你如果在生活中积极追随这股潮流,那你身边的大多数人就会认为,你是一个很时尚、很高端、很懂得生活、很讲究品位的人。普洱茶,也悄悄的随风潜入夜了。但那时,我们大陆“同志”喝普洱,纯粹是跟着感觉走,人云亦云,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朋友,记得当年,看过一个中国第一套西服的传说,说的是一位中国人留洋回来,穿了一身西服,找裁缝仿制一件,那裁缝唯恐不肖,连西服里面一个补丁都惟妙惟肖的做了出来,手艺不可谓不高,概念上却是一塌糊涂。
更何况,那年月,信息还是封闭的很,没有因特奈特这个利器,大家都是在糊里糊涂的买,葫芦画瓢的喝,好不容易积累一点经验,也很难找到合适的人切磋研究,所以从八十年代初以来的二十几年里,喝普洱茶,确实能显得你很牛逼,起码说明你的接触层面很高端,都系港澳人士啦。但在对普洱茶的研究方面,其实二十年如一日,基本停滞状态。
就在这种形势下,香港一位陈姓茶商,当然现在是普洱茶界的泰山北斗了,本着探索研究的想法,于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囤积了一批质量上乘的普洱生茶,采取划时代的“干仓”法,存储了将近二十年,到2006年前后,横空出世,在市场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口碑好的不得了。这就是划时代的88青。现在一饼357克的88青,没有几万块钱是不可能到手的,论克计价,已经远超白银好几倍了。并且,随着不断消耗,存世量越来越少了,逐渐变成了普洱江湖的一个传说。
11#
 楼主| 发表于 2014-4-4 17:48 | 只看该作者
(七)干仓的意义。
88青已经成为传说。但我们能不能复制88青呢?答案是肯定的。陈姓茶商的成功,我认为,就是最大限度还原了清代普洱、包括1968年之前普洱的口感。注意,那时候,勐海茶厂的二十个仓库,一批茶从进厂到出厂的大概时间,恰恰是二十年左右。这就是干仓存放的重大意义,与熟茶标准的发明一样,都是普洱历史上的划时代变革。只不过,一个是发现、一个是发明。在注重历史传承的国人眼中,二者的意义不可同日而语。
12#
 楼主| 发表于 2014-4-4 17:48 | 只看该作者
(八)我们可以复制88青的成功吗?
不得不说,88青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符号。消费者用饱满的热情和充沛的金钱,赋予88青无与伦比的成功。我们说,能够复制的成功,是更有意义的成功。
熟茶的越陈越香,是有一定限制的。前提就是,不充分发酵或者说是不完全发酵。在这个前提下,越陈越香的测量起点,就是消费者从店家购买回家之日,确实会发现,越陈越香,或者更加准确的说应该是,越来越有变化。其中的原理,实际上就是在消费者的仓库或者家里,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了尚未完成或尚未充分完成的发酵过程。而作为消费者来说,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熟茶的变化,亦即所谓的越陈越香。如果购入的是已经发酵完毕的熟茶,那么在存放的过程中,是不会发生质的转变的,所谓的变化,就是仓味或者堆味的不断消散而已。
对于生茶而言,原理类似,但绝不相同。只要掌握了生茶的存放要点,我想,是可以从原理上复制88青的,但因为天时地利人和原料环境的诸多不同,88青本身已经是不可复制的了。
好多朋友谈起普洱的家庭仓储问题。其实,我倒觉得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保存的过程中,只要确保不发生霉变、不过度接触异味、不过多接触杂物,有这三点基本的保障,也就满可以了。剩下的问题,就是我们来静静的等候转化的发生。千万不要今天拆开看看,明天换个地方,后天搬一台加湿器,大后天又插上小太阳狂烤。我们这边有句俗话,叫做猴亲孩子,说的就是猴很爱自己的小猴,没事就摆弄摆弄,摆弄不几天,倒把小猴摆弄死了。不要过分高估万物之灵的人类,从现阶段来看,我们距离自然之手的能力,差别是天文数字级别的,或者更确切的说,根本就没有可比性。有一句话说的好,普洱是需要遗忘的茶。最近在家自己酿米酒。按照配方,准备材料,遵照流程,装坛完工。剩下的,就是静静等待米酒出炉。曾经也想打开看看,曾经也想在配方中加入自己喜欢的东西,但是,静下心来想了想,在搞明白原理之前,还是不要乱动的好。由此联想到小时候,第一次得知音乐是由7个数字组成的,想看看自己是不是天才,乱写一通,幻想着这很可能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曲子之一,然后赖着老爸用京胡演奏给我听,结果……。所以说,在普洱的家庭存储问题上,对于非职业茶友而言,还是多想想怎么样才能实现前面我说的三点保障吧。动手动脚的事情,让给专业人士去做,去探索。实在技痒,那就拿几斤不心疼的茶来做破坏性试验,其结果,我在这里可以提前告诉你,那就是只能满足你的好奇心,并能进一步增加你对自己能力的认识。
13#
 楼主| 发表于 2014-4-4 17:48 | 只看该作者
(九)结论。
不得不说,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在螺旋上升波浪前进的,普洱也不例外。只是现如今市场上的熟茶与生茶,全不是第一阶段纯粹意义上的普洱了。但从这两种茶的发展大势来看,熟茶产生之初,为的就是无限等于或者说是接近第一阶段纯粹意义普洱;而生茶,共同的认识是无论是干仓还是湿仓,必须要经过存储、转化,才更适口、更好喝,从这一点来看,也是为了接近纯粹意义普洱。因为纯粹意义普洱的口味,是值得我们追求的。
我们的一切努力,不外如此。

14#
 楼主| 发表于 2014-4-4 17:49 | 只看该作者
附录1:烘青还是晒青
中国古代,人们既有了强烈的商标意识,同样的商品,赋予不同的商标,代表不同的质量和消费体验。王麻子剪刀、天津泥人张等等,都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在普洱茶界,这一点也充分延续至今,从久远的印记茶、号级茶,到现在的大益、下关,林林总总的商标以及花花绿绿的商品名称,让人眼花缭乱。
朋友,我们要做普洱茶的明明白白的消费者,光关注花花绿绿的商标是不行的。要知道,商标及名称,是厂家为了区别其他同质产品而取的个性化名字。就好像同样是感冒药,成分大致相同,但品牌繁多,什么感康、康泰克等等不一而足。我们要看的,绝不能止于商标,更多的要看配方说明。当然,在山寨盛行的今天,光看配方说明本身不能说明什么。我们的前提是,首先这个产品包装应该是真实有效的。那么你会看到什么呢?国家标准、云南大叶种茶、适宜条件下能够长期保存等等。
这里面,有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加工工艺是烘青还是晒青。因为这关系到是否有必要存放,或者说是经过存放能否发生好的转化。
晒青,顾名思义,是靠阳光的力量把茶叶晒干,凋萎。在晒青的作用下,植物的活性得以保存。朋友,形象化的比喻,就好像那种叫做九转还魂草的植物,看似已经干透毫无生命迹象,但是一经接触水的浸泡,马上就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对于晒青的普洱茶而言,虽然经水浸泡并不可能重新复生,但其中的活性因子,例如酶、茶青素等等的生物活性,都会得到很好的延续。这样一来,在存放的过程中,只需要空气中有一定的水分(正常空气中的水分足矣),酶的转化就会继续。很多当年的普洱生茶,苦涩之极,但存放几年,就会变得甘甜绵柔,就是这个道理。
烘青则不同。随着普洱茶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不少急功近利的茶农以及茶厂,采取烘青的工艺来加工生茶,也就是人工增加茶的温度,蒸发水分,使茶叶变干,这种工艺,用于绿茶,是必由之路。朋友,就好像你曾经见过炒制绿茶时的那口热锅。但对于普洱茶而言,烘青的意义,就在于一次性把茶叶烘干,同时一次性消灭所有活性因子。当然,从品饮的角度而言,烘青的普洱茶也是合格的产品,但对于追求普洱茶越陈越香这个特性的茶友来说,烘青的普洱茶是没有存放价值的。
从经济成本来看,晒青,需要更长的时间、更多的人工、更大的场地;烘青则不需要,一个工人,看着一台机器就好。记得以前在网上看,有朋友以很便宜的价格买到了下关茶厂专供重庆的沱茶,当时这位同好以为自己检漏了,把照片发到网上大家共享,但随即有同好指出,那包装上分明写着:烘青。同样规格晒青的下关沱茶,则要贵到一倍以上,这其中,必不可少的成本必须要体现在价格上的。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15#
 楼主| 发表于 2014-4-4 17:49 | 只看该作者
附录2:大益还是下关
对于初入门尚未形成自己的普洱茶概念的茶友来说,买茶,买谁的茶,很关键。就好像赛跑,随着发令枪响,速度再快,错了跑道也是徒劳。因此说,主流大厂产品的重要意义,就凸现出来了。对于资深茶友,或者说有自己概念的茶友来说,大厂产品不足以彰显个性。但对于初入门的茶友而言,大厂产品是质量的保证,是今后分辨优劣的标杆。主流厂家的主流产品,因为产量较高,所以不会有精品,但也不会有次品,他的质量是很稳定的。这就是之所以能够成为标杆的原因。以生茶为例,公认的标杆产品,是大益的7542。那么,当你在同一家店家买到7542以及别的生茶以后,就可以比较了。比7542口感好的,价钱应该更高,比不了7542的,价钱应该更低,当然因为人的口感各异,这里只探讨一般情况。如果比7542口感好而且价格更低,那么朋友,你应该做的,就是再买一些,因为,你很可能会捡到漏。
朋友,你可曾听说,在普洱茶界,有生下关、熟大益的说法。这里面,大益的前身,既是勐海茶厂,也就是熟茶工艺的开创者,所谓熟大益,就是大益茶厂的熟茶品质稳定有保障。而生下关,则是指下关沱茶,从性价比来说,当年出产的下关甲级沱茶,存放一段时间以后,总会高于其他一般产品。当然,细心的茶友发现,近年来,下关好像在有意无意的回避普洱这个概念,隐隐有要用沱茶品类与普洱品类分庭抗礼之意。但是,朋友,你要知道,无论名堂怎么变化,下关沱茶的原料只要是云南大叶种茶,加工工艺只要是晒青,那就不必细究,买回来存放就是。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深圳市腾晟轩茶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 粤ICP备18063540号,粤公网安备44030402000100号 )

GMT+8, 2024-4-29 10:48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