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

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

 找回密码
 注册(防广告机注册,验证问答见提示)
楼主: 梁权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茶与壶”讲课发言稿

[复制链接]
91#
发表于 2009-3-23 04:13 | 只看该作者

辛苦了乔大

论坛里有你这样的老大,是我们的福气
92#
发表于 2010-3-30 14:11 | 只看该作者
帮兄纠错  安吉白茶属绿茶类(产地浙江西北部)
          福建白茶才是白茶类
93#
发表于 2010-3-31 19:20 | 只看该作者
哇,强大的学习贴,这个必须收藏学习了。哈哈……好!好!好!
94#
发表于 2010-4-9 09:04 | 只看该作者
內容太豐富了,謝謝。
95#
发表于 2010-4-21 21:16 | 只看该作者
96#
发表于 2010-4-22 15:41 | 只看该作者
97#
发表于 2010-11-25 14:47 | 只看该作者
马上收益了。我边看边按“冲”的方法搞定了一泡铁观音。很好。受益匪浅啊
98#
发表于 2010-12-11 09:20 | 只看该作者
99#
发表于 2010-12-11 23:50 | 只看该作者
为乔大教授鼓掌
100#
发表于 2010-12-12 10:25 | 只看该作者
紫砂壶的鉴赏——口述



泥、形、工、款的简单介绍,配合网站里的图片。







国家大力宣传紫砂文化,正在将紫砂壶并入中国文化艺术收藏品范畴内的其中一个大系列。通过播放以紫砂为题材,以茶叶为题材的电视剧,【紫玉金砂】,【康熙微服私访记】等大家都应该看过了。中央10套的百家讲坛也用了4集来宣扬紫砂文化,甚至奥运会的纪念礼品,也有了紫砂作为参与项目。不难看出,支持紫砂行业快速发展,是国家政府行为。而参与到这个圈子的人,越来越多。长期喝茶的人,能够拥有一把好壶,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紫砂的性质,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非物质遗产。它具备了材质产地的单一性,稀缺性,制作工艺传承化,传统化。是只有中国才有的。打个比方,全世界很多国家都有产黄金和钻石,但紫砂只有中国有,确切的说,只有中国江苏宜兴才产紫砂。其他省份甚至其他的国家,产出近似紫砂的陶土,但那个永远都是类紫砂,不能成为正统。







市面上很多紫砂店铺的老板,经常会拿着紫砂壶的盖子硬敲壶的身筒或者壶把,这是一种对紫砂壶器极具破坏力的行为,在紫砂收藏爱好者的眼前,这种店面是不值得进去看的,因为卖壶的老板可能根本就不懂壶,甚至可能是骗子。



而关于很多紫砂的传闻,诸如用火柴可以在壶面划着、人站在壶上壶身也不会碎裂、用盖子敲壶身,发出的声音越清脆的越好………..这些所谓的传闻,其实都是道听途说的骗局。绝对不能相信。







紫砂壶是一种具备双重透气结构的产自宜兴的黄龙山赵庄山、兰山等地,但仅限于宜兴地界内,其他地方也会有紫砂的产出,但品质都没有宜兴产的好。







大家在市面上看到的很多潮汕地区的手拉胚,底款有荣记、祥记、德记、章燕明、老安顺、萼浦督制等,这些不是宜兴紫砂,所用的材质,是闽南地区出产的粘土,呈粉状,这个和宜兴紫砂呈砂颗粒的状态是不同的。



讲述手拉胚的制作工艺



讲述宜兴紫砂的成型工艺







闽南的粘土是不具备透气性的,是密闭状态的墙,而宜兴紫砂拥有双重透气孔。在泡茶的时候,透气而不透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茶被高温闷泡的活性。







紫砂壶的设计理念,从古至今,都与茶是分不开的。壶形设计,从根本上来说,是为茶服务的,以泡茶过程舒适好用为基本理念。壶形概念取材有“天地方圆”,“岁寒三友”、龙凤呈祥、茶禅一味……可寓意,也可写实。形状变化多端,自文革结束后,紫砂的设计理念有了很多更新,新的设计,学院派,革新派正在对传统派产生一定的冲击。







紫砂收藏产生了很多的误区,以窑变为例,在清代的时期,因为龙窑的窑烧气氛不稳定,冷热空气交换,缺氧烧等状况,导致壶品烧成产生色斑,在极其特殊的状况下,偶尔能够产生一些非常漂亮的五彩斑效果。而当代很多的紫砂陶户,很多刻意变化窑烧气氛,制作出大批量的所谓窑变壶器,还有更多的例子,是因为窑温失控,烧坏了,烧变色了。拿缺点当亮点的例子比比皆是。切不可轻易上当。







开壶和养壶:







紫砂壶的新壶开壶



清水洗干净,不要用洗洁净等化学剂,用清水泡一天,然后清水煮一个小时,换水放茶叶再煮一个小时。之后拿出来就可以用了。

如何才能把一把壶泡养漂亮了,很简单,也很难。简单在过程单一,难在耗时很长。真正养成的包浆,是洗不掉的,是自然观感有内耳外的温润哑光,原理是双重透气性质的紫砂器,壶壁上有微细的孔,透气而不透水。而茶内含有丰富的茶油,壶经过长时间的泡养,茶精茶油渗透壶壁,透出到外壁,形成自然的哑光。当然,养壶也有速成法的,如果想立刻见效,每次泡茶的时候,外淋茶汤,泡茶结束后不要洗壶,等壶外壁干透了。用干棉布抛光,那很快就养出来了。不过,那个叫和尚光,是可以轻易洗掉的。不是包浆。

要把壶泡养的很漂亮,色深而且油亮,用百家茶是最好的办法。坊间传闻一壶不伺二茶纯属杜撰。真正意义上能够把壶养到成功的,是泡百家茶,原理:



长期泡养红茶可以增加壶的色泽



长期泡养铁观音或者台湾高山茶的,可以增加光泽



如果二者组合,可以让壶色深且油亮。



但壶未必是适合每一种茶的,如果要把茶泡到绝对的好喝,口感敏锐的茶人,尽量还是用不同的壶泡不同的茶。毕竟在绝大多数的人眼中,壶是为茶而生存的。



每次泡茶之前,用开水烫壶,一个是让壶的温度升高,杀菌,把壶内残余的杂味冲掉,



每次泡完茶,把壶内的茶渣倒干净,同样用开水冲一遍,让壶内彻底干燥后,再盖上盖子。



久而久之,壶经过反复的干燥湿润,热胀冷缩,吸入更多的茶精,泡养漂亮也就水到渠成了。







购买紫砂壶的选择取向:



购买紫砂壶,最好计划明确的目标,可以细化到某一个人在某一年用某种泥料制作的多少容量的某个器型。一些经济实力超群的人,会选择购买刊载在书上的原件。



在行内有句话——先买壶不如先买书。



不过这个要注意,现在市面上流通的部分紫砂书籍,误导成分非常高。我在多个书城看到的个别刊物,书内刊载的作品一字全假,没有一把真的。还有一些比较恶心的行为,就是拿着相机到各地博物馆去拍照,然后拿一些自己的假壶,组成一个系列来出书,里面刊载的内容,要么是从其他书上东挪西凑过来的内容,要么是拍脑袋杜撰出来的,完全没有科学依据的比比皆是。如果对紫砂收藏有兴趣,我可以提供一些参考内容真实可靠的书籍名称给大家。让大家轻松的入门,认真了解紫砂器的知识。我自己也写过很多关于紫砂器和收藏的文章。欢迎大家去我的网站浏览。







选取紫砂器,最好选取传统意义上的纯手工成型的作品。有借助模具成型的壶器,相比之下,收藏的价值要相对第一些。当然,紫砂器并不是全部都可以依靠纯手工完成,一些难度非常高的花货和筋纹器是必须借助模具成形的。做的好的,同样具备高的收藏价值。



和其他文化艺术收藏品一样的概念,购买紫砂器绝不能贪便宜,器型、泥料、工艺上差了一点,价格可以差很多倍。



收藏界有句俗话,残一分则贬九分,这话用在紫砂器上也是通用的。



不要怕买贵,东西没有买错就行,不妨用明年的价格来买今年的东西。这一年多,直当是纯消费了也无妨,只要保护好就行。



很多人都说,老紫砂壶价值高,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应该说,老壶中的精品更具备珍藏价值。紫砂器发展至今不过才500年的历史,以前,绝大多数的紫砂器,都是被列入文化艺术收藏品的低端杂项范畴,不算是高价值的收藏品。中国经历了多年的战乱,经历了文革破四旧。多数的老壶,要么流到了海外,要么破损了。战乱期间,谁会愿意抱着几把壶去逃难,这是换不到钱的,抱着金银财宝甚至瓷器会比较容易解决温饱。



所以,真正的老件少之又少,真正的优质老壶更是难能可贵,保存完整的凤毛麟角。市面上能够出现的老壶,绝大多数都是赝品,做旧品,最多是粗老的万货。没有什么收藏价值的。我喜欢紫砂器,只要见到茶庄或者壶店就一定进去认真看,不夸张的说,曾经在一段时间内,罗湖区和福田区哪条路有卖壶的比较好的店面,大概有多少家店,有些什么不错的壶。我一清二楚,但现在要经常维护自己的网站,家里经常有朋友过来喝茶,扫街的时间少了。新建的店面,很多都不知道状况。如果真的遇到一些真精稀的作品,能够看到店铺里摆出来卖的,价格一般都让爱好者望而生畏,几万到几十万元不等。能够看到千元级别的这类精品,可能性几乎是零。所以千万不要抱有捡漏心态。







选择取向



有很多的概念,不能一一尽述:



1.    职称挂帅

.    职称挂帅
    品质为重


2.    名师师承



101#
发表于 2010-12-17 11:38 | 只看该作者
刚好适合我的入门课。认真学习。
102#
发表于 2010-12-24 22:38 | 只看该作者
辛苦了
103#
发表于 2010-12-27 10: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门外汉 于 2010-12-27 10:51:20 编辑

非常精彩的演讲,对我来说真的是受益多多啊.
104#
发表于 2011-1-13 23:26 | 只看该作者
“喝茶的男人不学坏,喝茶的女人更可爱”,装,那都是装的。这是葛大爷说的。
105#
发表于 2012-6-13 22:46 | 只看该作者
乔大在茶叶归类上少了个乌龙茶类吧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深圳市腾晟轩茶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 粤ICP备18063540号,粤公网安备44030402000100号 )

GMT+8, 2024-4-28 02:50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