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

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

 找回密码
 注册(防广告机注册,验证问答见提示)
楼主: 奉橘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刘九洲艺术鉴赏文论集

[复制链接]
271#
 楼主| 发表于 2014-6-7 10:30 | 只看该作者
奉橘 发表于 2014-6-6 23:00
“大器早成”的何绍基书法
表于 2008-12-19 09:48:20

二玄社印的王铎立轴,马上要在朵云轩二次拍卖
发表于 2008-12-18 09:19:21


大家可以去看看预展。


很不错的。三年前拍了近300万的,这可是代表了王铎的最高水平!



上一次220万。


这一次这个价格是否真实,难说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防广告机注册,验证问答见提示)

x
272#
 楼主| 发表于 2014-6-7 13:17 | 只看该作者
奉橘 发表于 2014-6-7 10:30
二玄社印的王铎立轴,马上要在朵云轩二次拍卖
发表于 2008-12-18 09:19:21

西泠拍卖,2008年秋天,以大赝品当封面
发表于 2008-12-11 23:44:53


说是赵构敕岳飞的书法,
可是,
哈哈,
真迹台北故宫有啊,
拍卖的这件,
大约是个地摊货,
由此可见,
西泠拍卖对于宋代书法也没有完备的资料。


这种与名作冲突的东西,
如何可以上封面?

墨本真迹,似乎不止一件,
台北故宫还放着私人存放的一件。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防广告机注册,验证问答见提示)

x
273#
 楼主| 发表于 2014-6-7 13:25 | 只看该作者
奉橘 发表于 2014-6-7 13:17
西泠拍卖,2008年秋天,以大赝品当封面
发表于 2008-12-11 23:44:53

关于作伪者的手段,如何蒙骗鉴定家的心态,此文很妙
发表于 2008-12-11 04:40:27


历史上最成功的绘画作伪者——荷兰人汉·凡·米格伦

此文受到论坛限制无法转贴
只能发出标题
各位请百度查看

——奉橘
以下为宾南论述:

文中几个关键要点:


他放弃对大师(主要是约翰尼斯·维米尔)作品的简单模仿,创作全新的作品,然后把它们当作“新发现的”大师原作出售。维米尔是一个作品产量极少,且不太为人所了解的神秘画家。迄今发现并被公认为维米尔原作的画作只有35幅,而且其中有几幅的水平甚至令人不敢恭维,对于伪造者而言,他是仿冒的理想对象。凡·米格伦的高明之处与其说是技术,不如说是他的头脑。


他了解他要糊弄的对象:亚伯拉罕·布雷迪乌斯,一名83岁高龄的虚荣老怪物,当时公认的维米尔作品认证专家。得到权威布雷迪乌斯认可后,迫于不让国宝外流的压力,其他荷兰专家也附和布雷迪乌斯的判断。


极端重要的一句话:


但是,高超的伪造品通常无意识地体现一种时代精神,这种迎合一时的审美可能一度被误认为不受时间局限的经典。艺术史学家马克斯·弗里德兰德曾说:“赝品必须趁热端上”,40年后,它们明显的时代痕迹将暴露无疑。


赝品与艺术史赛跑。

一个人,
想一直保持“中正”是很难的。
要么变左,要么变右。




看这个例子:




两幅作品通过当时的名画交易权威约瑟夫·杜维恩被卖给匹兹堡银行家安德鲁·梅隆,现在华盛顿国家画廊展出。


杜维恩被欺骗了。但他没有再度被米格伦的《以马忤斯的晚餐》所骗。


1937年,他派得力助手爱德华·法尔斯去检查这幅画。法尔斯回电说,“此画是赝品。”杜维恩将这一裁决藏在肚子里,拯救其他交易商免于被欺骗不符合他的生意计划。


那个时代的艺术品交易行业尚不成熟,甚至谈不上专业化。博物馆的验证技术相当原始。交易通常依靠业余者的瞬间判断。这种情况下,即使最优秀的鉴赏者也难免出错。杜维恩就曾弃绝20世纪发现的唯一维米尔珍品《戴红帽子的女孩》。



总之吧,
鉴定呢,
就是依靠知识。但是,知识,其实是有限的。


还有啊,
不要说,今天没有人认得,将来还会有辨认出来的吗?


将来的手段更多,
一定能够辨认出赝品。


在鉴定的时候,要注意一点:攻心为上。。。。
阅读此文,
让我坚定了信心,
我要把龚开的面目,揭示出来。
我也是这两天才悟到,
大阪市立美术馆,还有弗瑞尔的两张“龚开”,
怕都是这一次拍卖的“颜会”一样的东西。

令人怀疑的,反而是目前为止公认的两件龚开真迹:大阪市立美术馆的《骏骨图》,弗瑞尔美术馆的《钟馗出游图》。
这两件作品,从最直观的风格上说,无论如何,也不接近南宋晚期风格。

我们不能想象,赵子昂看到这样的作品,会写下诗句“白头输于楚龚闲”。

相反,《钟馗出猎图》残本中的绘画元素,足以让赵子昂认输。即便是谦虚的认输,对象也要值得赵子昂这样的谦虚。

马匹可以比较赵子昂。。。。

奥巴马也不可能获得全部选票。
要学会看待什么是“比喻”。
什么是把比喻扯得没有边。












274#
 楼主| 发表于 2014-6-7 13:50 | 只看该作者
奉橘 发表于 2014-6-7 13:25
关于作伪者的手段,如何蒙骗鉴定家的心态,此文很妙
发表于 2008-12-11 04:40:27

道教故事,赤松子,叱石为羊
发表于 2008-12-5 13:05:25


奉橘 案:此文有春眠论述
与宾南论述相承接,不特别注明。




赤松祖宫在金华婺城以北10公里的金华山。


车子出金华市区,过了以佛手闻名的罗店,不到半小时就可到达赤松祖宫。


金华山是东晋传说中神化了的一位名叫黄初平的人幻想引入石室修道,叱石为羊,丹成飞升又自号赤松子的地方。


据《赤松山志》记载,由于黄初平生前“以善利爱人为本”常“引虎救人,滚石除蟒”,为百姓做好事,使当地社会风气为此一振,所以去世后人们纷纷为他修庙建宇尊他为“黄大仙”。


在金华关于黄初平的传闻逸事不胜例举,叱石为羊是最有名的一个,
所以至今赤松祖宫前卧羊山上仍放牧着不少山羊。
这些成群的山羊,远远望去,尤如蓝天里朵朵白云,煞是好看。

台北故宫,有一件类似的绘画。


石渠寶笈續編(御書房),第四冊,頁2054
故宮書畫錄(卷六),第四冊,頁248-249


相傳晉代道士黃初平被稱為黃大仙,浙江金華人。


嘗牧羊遇道士,引至金華山石室中修道成仙。


他擅長法術,曾「叱石成羊」,本幅所畫即是此故事。
其兄從之修道,辟穀服松柏、茯苓亦成仙。


又傳說黃大仙也是赤松子。


金華山曾在晉代建有赤松觀,為江南道觀之冠。


信仰地區遍及中國東南,至華僑出外謀生,黃大仙信仰也隨之傳播,現今香港黃大仙廟,終年香火鼎盛,朝拜不絕,最為著名。


本幅畫黃大仙坐樹幹上看群羊,即是「叱石成羊」故事,畫作風不似宋代劉松年。本幅為「名繪萃珍」第二幅。

黄初平(约328年—约386年),后世称为黄大仙,著名道教神仙,


出生地为现中国浙江省金华县兰溪市,是当地的一名牧羊小孩。

黄大仙名初平,因在赤松山修炼成仙故又号赤松子,晋成帝咸和三年(公元328年)八月十三出生于金华丹溪。


据道藏《赤松山志》载:
丹溪皇氏婺之隐姓也
皇氏显于东晋
上祖皆备德不仕
明帝大宁三年四月八日
生长子讳初起是为大皇君成帝
咸和三年八月十三生
次子讳初平
是为小皇君
二君生而颖悟拔俊秀耸
有异相。


黄初平八岁开始牧羊,牧至十五岁时在山中遇神仙广成子,见他聪颖善良忠厚,于是带至金华赤松山石室洞中学道。
从此初平绝弃尘世追求,潜心修行。积世累功逾四十年,终修得正果。


其兄黄初起,思念初平,加之多年来音信杳然,于是跋山涉水四处寻找初平,历年不得。


四十年后在市中遇一善卜道士,问卜初平下落。道士告之在金华山有牧羊儿与其弟相似,并将其带至赤松山石室洞,兄弟终于相见。


初起见初平神通如此,遂抛妻别子,专心修行。并在仙师的指引下,共服松果茯苓饮泉水,聚天地之灵气,精心研究道义,双双修炼成仙。


后隐居山中石洞教授弟子,均得道成仙。玉帝命小皇君主赤松山并赐神姓,掌管天上世界。


宋代元符淳熙两位皇帝先后诰敕“崇其美名,褒其有求必应”淳熙十六年封大皇君冲应真人小皇君养素真人,景定三年加封冲应净感真人,养素净正真人。


唐本观道士舒道纪有诗为证:松老赤松原,松间庙宛然。人皆有兄弟,谁得共神仙。

香港的黄大仙庙香火鼎盛,而黄大仙究竟是何人,他又是怎样成“仙”的呢?


一种说法是:黄大仙是晋代术士黄初平。
此说源出于《金华府志》。
该志卷二十二“仙释”条云:


“晋,皇(黄)初平,兰溪人,牧羊遇道士,将至金华山石室中。兄初起寻之四十余年,一日逢道士,引入山相见。
问羊安在?初平日:在山之东。初起视之,但见白石。
初平叱之,石皆成羊。
初起遂绝粒,服松柏、茯苓,亦得仙。
后还乡,其族尽亡,乃复去。初平别号赤松子云。”


如此看来,黄大仙就是黄初平了,他别号赤松子,所以几处黄大仙庙名,前面都有“赤松”二字,叫“赤松黄大仙祠”,以示正宗。


至今,金华民间仍流传着黄初平“叱石成羊”的故事。


金华北山有地名二仙祠,“二仙”即指黄初平、黄初起兄弟。因他兄弟俱成仙,故有人认为黄大仙非指一人。而是指兄弟二人。


二仙祠那地方,原建有赤松观。


《金华县志》载:“赤松观,一名宝积观,在县东北二十里。西晋时皇(黄)初平、初起叱石成羊、白日飞升之地……”。


只是这座建于西晋巍峨雄伟的黄大仙祠,早已荡然无存了。


此外还有一说:黄初平是广东东莞人,是东晋拜葛洪为师在罗浮山炼丹得道的黄野人。黄野人的家乡在石龙附近的水南乡

以上是最简单的网络考证,
哈哈,
现在做学问,
如何超越网络考证,是一个小问题。。。。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防广告机注册,验证问答见提示)

x
275#
 楼主| 发表于 2014-6-7 13:53 | 只看该作者
奉橘 发表于 2014-6-7 13:50
道教故事,赤松子,叱石为羊
发表于 2008-12-5 13:05:25

这幅画羊在左边的小河旁吃草,
大树靠右,
胡子老头坐在树下。
这是北京故宫的一件叱石成羊。京1---431,中国古代书画目录第二册,中国古代书画目图之19。


这个叱石成羊立轴,应该是南宋早期绘画。
名家出品。
还发现两张资料,我先是没有在意,后来觉得非常有可能。没有想到,很多年前的藏家,是知道这件绘画的题材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防广告机注册,验证问答见提示)

x
276#
 楼主| 发表于 2014-6-7 15: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奉橘 于 2014-6-7 15:02 编辑
奉橘 发表于 2014-6-7 13:53
这幅画羊在左边的小河旁吃草,
大树靠右,
胡子老头坐在树下。

在日本,
颜辉也是被附会的大热门。
吼吼,别说别说还真需要想想哩。
颜辉,嘿嘿目前颜辉存世四张,李仙,日本一对,猿猴。
看看图片对比,还有石质的地面。
真是疯狂了。还有衣纹的线条,曲里拐弯的,哎呦。其实见到这个曲里拐弯的衣纹我本应该想到颜辉的,
前段时间还见了一个颜辉的赝品,
也是曲里拐弯的,
我倒是联想了一下,
只不过一时没有想起那个赝品的作者。
开封市博物馆藏有1980年代发现的颜辉《山水》大立轴,
《中国绘画全集》收录了,
我倒是觉得,
这张《山水》是李郭画派,
到有可能是颜辉真迹。

其他被附会得太厉害,
真不好说哪件是真迹。

另外,
王己千藏有一个罗汉手卷,
1990年在纽约拍卖获得,
也是画得比较好的,但是人物线条粗,也有可能是日本画。

这张画的复制品现在有卖的。

对于颜辉来说,
在中国原来已经没有名声,
但是在日本却非常重要,
这样一来,
在日本就出现了大量鱼龙混杂的“颜辉”。

颜辉的真实面貌,
其实非常困难。

与此相反,
目前在中国发现的颜辉真迹,倒是值得重视,
因为中国原来已经几乎完全忘记了这个画家。

最大的发现,
是开封博物馆收藏的《山水轴》。

我们大为震惊的在于,颜辉的这件《山水》,居然是李郭风格。

晕菜。

我昨天早上刚去了开封博物馆,
书画闭展,
我拍了一张德化观音一个汝瓷,
还有几张石刻。

我问了下,
工作人员说不知道有这张画
应该是早就上调省里去了。

几个月前我去河南博物馆的时候,
这幅画没有展出。
现在我到了郑州,
本想明天再去看看,
估计也不会展览。

应该还在开封吧,
这样的东西,
估计也不会随便调来调去的。


春眠,
《钟馗出游》的残本,
就应该是颜辉的真迹啊。

唉。。。。。我奇笨无比。。。。。。

《六逸图》摹本,
换了真迹,但是,摹本还叫《六逸图》啊。。。。

我真是奇笨。

什么叫职业画家,什么叫民间画家?


就是画得特别像的画家啊。。。。。。。。。。。。。。。


我是一声长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防广告机注册,验证问答见提示)

x
277#
 楼主| 发表于 2014-6-7 15:03 | 只看该作者
奉橘 发表于 2014-6-7 15:00
在日本,
颜辉也是被附会的大热门。
吼吼,别说别说还真需要想想哩。

喂,你们又讨论什么了?
还有,我身边没有绘画全集,那件颜辉山水只找到这个………………我k,真的是李郭,纯李郭啊…
还有介绍,旧的《文物》里的
应该是1991年05期吧,一开头报告王审知墓的那本。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防广告机注册,验证问答见提示)

x
278#
 楼主| 发表于 2014-6-7 17:55 | 只看该作者
奉橘 发表于 2014-6-7 15:03
喂,你们又讨论什么了?
还有,我身边没有绘画全集,那件颜辉山水只找到这个………………我k,真的是李 ...

奉橘案
这个楼层基本是春眠的论述.




昨天河南博物馆闭馆,
白跑了趟,
照了张大门照片。
今天再去看看。


上次忘了说了,
刘松年的那个叱石成羊在吴其贞书画记第4页有记载,
上下册的那本。
比较有趣。这么说第一开始竟然我是正确的。
其实南宋也有不少作品也用金。
我想到这个,心中一下子踏实了。我问了河南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问了几个都不知道,最后才有一个告诉我说,是有从开封博物馆调进了这幅画,现在属于河南博物馆,没有展出。
我在下面卖书的地方翻了一遍博物馆藏品的册子,没有一本提及这幅画。这幅绘画是很简单的早期绘画不须多说。
吴其贞的说的绘画必定是这一件,早就有人论证过。
顺便问下,这个故宫的图你见过吗?这件绘画在第9楼我就明确的表达过意见,这是南宋早期绘画,名家出品。
第一次看到这幅画,当时宾南和我就知道,至少是元代。
后来宾南发给我了清晰大图,我用了大概15分钟的时间静静的思考,又赶忙起身翻了翻书,差不多各个绘画形态环节和史料环节都可以证明这是一张李唐,南宋第一大画家李唐,---------南渡之后的李唐。
这张绘画的发现就是宋代艺术史上的传奇。
还没等着把语言整理出来,宾南又透露出颜辉的痕迹来,叫我大吃一惊。
于是我当时就决定去开封看看那张颜辉,看看帖子的时间就知道了,因为我急着看看颜辉的风貌,证实下颜辉山水是不是局部也有范宽的影子。实在坐不住了,要不怎么半夜两点赶那么急呢?
我第二天早上到了开封,没看到,又赶到郑州,还是没看到。于是就回来了。
至少可以说明,颜辉深受宫廷影响,写了个初稿。
。。。。。。。    下面就这件绘画的整体结构和局部构图作如下分析:
     首先,画面左部山石古树贯穿上下,人物场景主要集中在下部,右上部则较为虚旷,整体布局左紧右松,这种左右虚实对照的构图是一种南宋早期出现的新的布局方式,参考绘画可见南宋早期的传刘松年醉僧图,萧照的山腰楼观图,刘宗古的柳溪横笛图,及稍后的刘松年四景山水以及李唐后学的雪窗读书图等大量的南宋作品。
    山石的画法:劈斫紧密,分出阴阳向背,深受范宽的影响,尤其是下部的几块小块石,尽量克制用笔的痕迹,结合染的方法,突出石头的自然形态,这种画法已经不同于后代程式化的表现方式。    地面和小草的画法:强调地面“实”的质感,强调小草的自然形态,最下部中间的黑点紧密有序,用以表现细石,不同于后代“点苔”的绘画意识。    人物和羊群的画法:分布合理有序,用笔紧密,强调神态和表达,并且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通过上面的总结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南宋兼能于人物,山水和畜类的画家,并且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这样一来,我们就把作者集中在一个很小的范围之内。
    下面我们对《叱石成羊》的绘画要素进行图像分析,通过有类似画法的画作进一步对比研究。
     树干的画法,《叱石成羊》和国家博物馆所藏的《雪窗读书图》相当类似,都是那种用长条勾画纹理的画法。但是《叱石成羊》的画法显然要比《雪窗读书图》更加自由洒脱,效果也更加生动。    如果我们参照另外一张宋代绘画,南京博物馆藏的阎次平《四季牧牛图》的第四段末尾的树木,树干和藤条的画法也表现出和《叱石成羊》极大的相似度,无论树干的长条皴法还有缠枝的枯藤莫不如此。虽然效果有差异,但是刻画的手法是非常近似的。    灌丛的画法,在台北故宫所藏的《平畴呼犊》立轴中可以找到与《叱石成羊》类似的灌丛画法,只不过一个立式一个横式,而叶子的画法是一致的。并且叱石成羊的水准明显高过平畴呼犊。在另外一张名作《江山小景》图中,我们同样可以找到类似的图示。
   人物的画法,对比台北故宫所藏的《乳牛图》,此作可谓南宋画牛的顶尖之作,比较趴在牛身上的牧童的画法,可以看到这种弯曲的线条在《叱石成羊》中得到了更好的发挥。
   而这一系列可资对比的绘画把焦点指向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李唐。   (省略若干字,改天补上)   在李唐的作品中,范宽的影响可谓无处不在,对山石的画法就无需多做解释了。
   。。。。。相关对比图。
1、雪窗读书2、四季牧牛



1、平畴呼犊2、江山小景







没有人说这是李唐的作品,现在还是风格比较阶段。没有结论。——宾南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防广告机注册,验证问答见提示)

x
279#
 楼主| 发表于 2014-6-7 17:57 | 只看该作者
奉橘 发表于 2014-6-7 17:55
奉橘案
这个楼层基本是春眠的论述.

刚才看大图发现那块石头大致是一个羊的形状,
真是有趣。


在上海博物馆还有一件牧羊图,
中国绘画全集收录。


两颗树木的树干皴法与姿态和叱石成羊很类似,
图示已经很清晰了,
这个东西也显然受过李唐的影响,
另外灌丛,石头。。。。




上海博物馆这张画其实很不错,但是很少有人研究。
古今能画羊那么好的人并不多。
而且人物使用灰色调子,也是明显的时代特征。
我现在以为还是宋元之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防广告机注册,验证问答见提示)

x
280#
 楼主| 发表于 2014-6-7 17:59 | 只看该作者
奉橘 发表于 2014-6-7 17:57
刚才看大图发现那块石头大致是一个羊的形状,
真是有趣。

书法界里面也有左、中、右
发表于 2008-11-27 08:22:28




毛主席说啦,
有人的地方,就有左中有。


毛主席还说了,
七个月就把孩子生出来,那就是左啦。


这样看起来,
现在书法界简直都是左派,
右派不多啊。。。。


哈哈。。。。。

七个月就把孩子生出来,
就是左派


只要有了分析了武器,
就有了分析的结论。









281#
 楼主| 发表于 2014-9-6 14:15 | 只看该作者
奉橘 发表于 2014-6-7 17:59
书法界里面也有左、中、右
发表于 2008-11-27 08:22:28

小小的怀疑《谈淳化阁贴银锭纹问题》


发表于 2008-11-24 05:55:41


2007年,第四期,北京的《故宫博物院院刊》,
刊发了尹一梅的一篇文章,
文章标题如题。


昨天和今天看了三遍,
深感不安。


对其研究方法深感不安。


作者的核心逻辑是:
1,银锭纹可以作伪——上海图书馆的仲威2001年告诉作者的。
2,作者自己实践了一下,看看如何作伪。
3,上海博物馆收藏安思远本《淳化阁贴》,第八卷,有两处银锭纹,作者觉得不对。作者判断这个地方银锭纹是作伪。
4,清代还有一个实例,就是《翰香馆法帖》,也是银锭加牢的。《淳化阁贴》与此不一样。


然后就下判断,至今为止,我们未见任何一种公认的,有真正银锭纹的宋拓《阁帖》出现。




我反复阅读,
深恐遗漏其微言大义。


但是我相信,我大约读清楚了。

其主要核心论据居然是:我看那个银锭纹是伪的。


比较恐怖。




比较浅层次的研究方法上的错误,
就是:如果一个地方是伪造的,朝好处说,那是你的“假说”。
但是,文章验证了吗?
没有。连这个假说也没验证。连一个基本实验都没有做。


然后呢,
那么文章需要把《淳化阁帖》其他所有地方银锭纹是否伪造的都检验一遍,
才能下结论啊。
文章也没有。


从深层次一点说,
你个人实践,就算是一次研究中的实验(实验是否严格我暂时不管了)。
《翰香馆法帖》,算是一次清代试验。
仲威告诉你的知识,算是其他人的实验报告。


这三个实验,就能证实,《淳化阁帖》第八卷那个银锭纹是假的?


能吗?中间缺乏最重要的研究过程吧?


那就是缺乏,你需要证明,四个情况,是“同一性”的。你不能给猴子打针出效果,就直接用在人身上。就是这个道理啊。


更加深层次的研究方法的问题在于,
你测试了“拓本的银锭纹”的可能波动范围了吗?这个范围有多大,作者知道吗?
为啥不能测绢本的时代来鉴定古书画?
生物学的博士一句话就解决问题了:绢的波动范围大,没有办法。
“拓本的银锭纹”,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的天气,不同的拓工,会有多大的波动范围,
研究了吗?


没有,完全没有。。。。。


所以呢,这个文章只能说,是一个“假说的提出”,不算有结论的文章。

顺便说一句,
面对不同的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很灵活的,
面对《淳化阁帖》,
居然没有一个学者正式提出令人信服的“检验是否祖帖的办法”。


连空想的办法也提不出一条。


我不知道大家都怎么了?其实很简单啊。。。。

其实问题很简单,
就是需要通盘考虑。


你既然研究银锭纹,至少要把这个帖上多有银锭纹都搞清楚,
这是最起码的吧?

是啊,
鉴定《阁帖》,其实就是明明白白一条路。




但是谁也没有走,
我开始还不明白,
今天算是彻底相信我的猜测:他们还真不知道这个道路。

历史学上,
不是自然科学。


不能要求“直接证据”。


难道我们有李世民玄武们事变的录像带吗?


没有录像带,按照“直接证据”的逻辑,
我们如何能相信?





下面是春眠跟帖
其实,
碑帖鉴定很简单,
只要有资料--------大的文博机构不缺资料,
无外乎两个方面。


第一:知道比较什么。
第二:知道如何比较。

对于银锭纹,
在这个尹一梅之前,
2003年汪庆正就写过《淳化阁最善本考》,
里面也是把银锭纹和后来的本子比较作为鉴定依据。
还有孙慰祖,
是比较印章。
汪孙的文章都收录在上海博物馆出的那个150块钱的大厚本子前面。


其实,
从鉴定逻辑上来说,
不能拿银锭纹验证最善本,
只能确定最善本后整理银锭纹的知识。


这就是学者。。。。。

本来就是很简单的。


刚才说了,
研究碑帖首先要知道比较什么。


对同一种碑帖的比较很容易,
傻子也知道咋办,
比如把朱幼平的最善本九成宫拿来比较其他16种宋拓,
把张家花园的圣教序比较墨皇本等等,
在这个层面上,
对智力要求较低,
下苦功就可以了。


对不同种的刻帖比较,
比如上海的最善本阁帖,
就是加了个小小附加条件,
这群家伙就不会做了,
只能说,
一群书呆子,
找再多的银锭纹也没用,
找再多的后代翻刻本也没用。

关键还是鉴定思想太幼稚,
思维不成熟。


鉴定王铎怎么鉴定?
就是找出时期相近的同类作品加以比较。


鉴定王诜怎么鉴定?
就是找出来可靠的真迹加以比较。


鉴定北宋原拓阁帖怎么鉴定?
好像还有很多选择似的?哈


什么最可靠,
什么时代上最相近,
什么本质上作相近,
那就是拿谁比较了。。。。。

不入门的,
祖本当然是木头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防广告机注册,验证问答见提示)

x
282#
 楼主| 发表于 2014-9-6 15:54 | 只看该作者
奉橘 发表于 2014-9-6 14:15
小小的怀疑《谈淳化阁贴银锭纹问题》

明代晚期折扇颜色的知识


发表于 2008-11-23 09:21:57
今天补习最近两年台北《故宫文物月刊》,
2006年,12月份的,总285期,
卢素芬的文章,
谈到了明代晚期折扇的颜色,
很有意思。


文章说,
泥金扇面的颜色非常复杂,
比“大赤、佛赤、田赤”的三分法,
要复杂。


台北故宫的展览中没有任何两面是完全一样的颜色。


我自己收藏这个扇面也有体会,
就是照片拍摄不出那种扇面真迹颜色的感觉。


看来这个东西有点奇妙。

各种拍摄确实不能表达复杂的颜色,
真是麻烦。

我在拍卖场上,
看到不少人,
看书法眼光真不怎么样,
但是他们掌握了这个材料的微妙的变化,
依靠这个有特殊断代意义的材料,
买晚明的扇子,
命中率在90%以上。


我觉得这也是利用材料鉴定的特例,
所以搬出来说一下。


大家可以继续补充材料。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防广告机注册,验证问答见提示)

x
283#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 17:42 | 只看该作者
奉橘 发表于 2014-9-6 15:54
明代晚期折扇颜色的知识

12月份嘉德四季拍卖恐怖的目录


发表于 2008-11-19 12:12:36


好像有大约10多本吧?


具体的还没有看到。



在网上看了四册,
似乎有点“过于四季”。






284#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 20:00 | 只看该作者
奉橘 发表于 2014-11-1 17:42
12月份嘉德四季拍卖恐怖的目录

如何考证“呵呵”起源

发表于 2008-11-14 03:31:5

最近网上有人考证“呵呵”起源。

我开本帖想讨论,
这样的词汇起源,
如何考证。

下面是我在网上找到的“新闻”。。。。




有人捧苏轼有人挺韦庄 网友热烈考证“呵呵”


“讽刺打击”完别人,立马发个“呵呵”过去,既不伤和气又不会冷场。日前记者发现,网络上防尴尬一大武器“呵呵”二字不再只是一个普通的象声词,而荣登到了“学术高度”,成为网友们热烈“考证”其原始出处的网络热词。

在许多人正在争论“呵呵”二字究竟出于苏轼还是韦庄之际,文学专家表示,追究“呵呵”的根源并无太大意义,但探讨这类问题本身是对表达对传统文化兴趣的一种体现,值得鼓励。


网友翻出苏轼书信


“原来我经常喜欢说的词是苏轼发明的啊!”

“我查过,这个词肯定不是苏轼最早说的!”

“韦庄才是最早说的!”……一个在网上司空见惯的词----―

“呵呵”,这段时间成为众多网友热烈讨论并刨根究底、追根溯源的对象,包括个人博客、论坛等许多平台之上,都有大量网友就“呵呵”究竟出自苏轼还是韦庄发表了自己“考据”之后的慎重意见。一时间联动带起的,是相关论坛上苏词、韦诗满天飞,大有古风再来之势。

早些时候,某网友在自己的blog上称,“在网络聊天的时候,‘呵呵’一词我很喜欢用,尤其在恶心人以后,这个词可以消解大家不少尴尬。”

该网友称,忽然之间在古人,并且是大文学家的书信中看到这个词,实在是大吃一惊。“最近读坡仙老的信札才发现,原来‘呵呵’一词,他老人家早用在书信中了。”于是,博主便在文中摘录了苏轼谈词论画3篇文章中的句子。其中,有一句是苏轼评论自己那篇著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词,他在密州写给好友鲜于?的信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这句末尾令现代人甚为惊讶的二字一出,众网友遂开始奉苏轼为“呵呵”一语的缔造者。


有人考证还要早200年


然而随后不久,便有看似更为“专业”的读者跳出来表示反对,认为唐末五代之韦庄才是“呵呵”的创造者,响应者云集,众人纷纷再度翻出韦庄的作品,论坛上古诗词俯首即拾,平日里嬉笑怒骂不甚认真的网友们拿出了“考据精神”,欲将此“呵呵”的“家世”查得一清二楚。

有人在某讨论文史知识的刊物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呵呵”还有更早出处》的文章,表达了自己不同的意见。该文引用韦庄《菩萨蛮》5首中的第四首:“全军今夜须沉醉,樽前莫话明朝事。阵中主人心,酒深情亦深。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作者在文末评论道,“真可谓东坡‘呵呵’一笑见从容,韦庄‘呵呵’一笑断愁肠啊。……鉴于韦庄比东坡公早生出200年,东坡先生还是把‘呵呵’的原创之名让出来吧。”

该文一出,又引起了一阵讨论,貌似平凡的“呵呵”就这样成为网络一大红词,甚至有网友戏称自己原来平时经常“引经据典”:“我们为这个发现得意了好久,而我,也以‘呵呵再呵呵’为签名档庆祝。”


专家说法


“这个词都跟苏轼联系起来啦?”对于眼下的谈论热潮,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胡中行老师付之一笑。

“苏轼确实早就说过这两个字,但无论是苏轼还是韦庄,肯定都不是这个词的最初发明者,他们所写的‘呵呵’也肯定不是现代网络上的这个意义。这个词是个口语,来源于民间,每个老百姓都说,就是表示一种愉快的心情。要说追溯源头,先秦的老百姓都会说,肯定还要早于韦庄了。硬要研究谁是第一个说的,没有什么意义。”胡老师说。

但胡老师同时表示:“这种现象从另一个侧面也可反映出眼下社会上对传统文化热情的复苏,值得鼓励。”

首先要把与我同校的中文系“胡老师的说法”驳了。

难道我们可以说,
也许“先秦的老百姓”,会说。。。。。于是,我们就不需要考证了?

你有“先秦老百姓说”的证据吗?

真是没有丝毫学术训练的说法。。。。。。汗。。。。。。。。。。。。
复旦大学有些老师说话就是不过脑子。

做事有时候也不过脑子。

其次,
就是要确定此处需要考证的“呵呵”,基本词义。

不能简单以为字面一样就是一个词汇,
这本是常识,
但是有人把韦庄的词句拿来,
就是犯了这个错误。

这里需要考证的是,接近今天网络用语“呵呵”的来源,
是什么地方?

网络用语的语境其实讲得很清楚,
就是发言以后,
加一个完全的语气词汇,“呵呵”。

表达深化一下的意思。

不是相声词。


可见“呵呵”不容易考。





285#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6 10:14 | 只看该作者
奉橘 发表于 2014-11-1 20:00
如何考证“呵呵”起源

发表于 2008-11-14 03:31:5

高二适一个诗稿,可惜有几个字,不太确定能认得


发表于 2008-11-13 09:30:14


我原来也读不出来,
一位老师发来一个释文,
我在此基础上,
又调整了一两个字,
如果调整错误,那是我的责任。


释文:


寒春缩手窅何年,夢裏層樓欲化煙。
(庋?廢?度?)鳥競窺三面網,惜花豈恡(吝之異體字)一囊錢。
家餘萬口匡時略,诗帶中興求友篇。
紫燕黃鸝均好語,祝公强(论?浪?)起艷陽天。



大约是赠给章士钊的诗词,
朝这个方面想,
估计能搞通。

我突然发现,对文字的反复推理,也极大增强了书法的内涵。


要把字写好,
先把字写繁。

寒春缩手窅何年,夢裏層樓欲化煙。
度鳥競窺三面網,惜花豈恡(吝之異體字)一囊錢。
家餘萬口匡時略,诗帶中興求友篇。
紫燕黃鸝均好語,祝公强起艷陽天。



这两件大致同内容的诗的书法比较,
可就太有内容了。



王羲之的姿态流利,
有女郎气。


还是书圣啊。



另写了一处,
文字很清楚。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防广告机注册,验证问答见提示)

x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深圳市腾晟轩茶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 粤ICP备18063540号,粤公网安备44030402000100号 )

GMT+8, 2024-4-27 19:37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