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

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

 找回密码
 注册(防广告机注册,验证问答见提示)
查看: 4263|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创记录的景舟石瓢拍卖看紫砂的创作与收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2-31 16: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创记录的景舟石瓢拍卖看紫砂的创作与收藏

 

在上海工美08秋季拍卖会上,一把唐云旧藏的顾景舟先生的大石瓢壶受到了众多藏家的热捧,价格从100万开始,一路飙升,竞争应拍之声此起彼伏,直至282万方才最终落锤,加上佣金合计超过310万元,创下了国内紫砂壶拍卖的新记录。结拍之余,很多朋友在热议:究竟是什么原因将这把壶的价格推得如此之高?用什么样的一种标准来衡量紫砂壶的真正价值?紫砂从业人员从什么角度才能创作出收藏者喜爱的精品?带着这些问题,笔者思考了良许,也和一些圈内的朋友讨论了很久,以下只是一些个人的见解:

 

 

创国内紫砂拍卖新记录景舟石瓢

首先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顾老的这把大石瓢壶,石瓢是紫砂的传统造型之一,历史上的众多名家已将这个款型演绎地丰富多彩,而顾景舟先生创作的大石瓢壶,却突破传统之束缚,形韵雅致、舒展挺携,成为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后世人均赞称之为“景舟石瓢”,这是对顾老的褒奖,也是对此壶造型改动成功的最高评价。

这把壶制作于1948年,顾景舟先生时年34岁,从学艺到出人头地,从仿制到随心所欲,这把壶正是顾老壶艺创作生涯第一次高峰的代表之作。相传当年景舟先生完成这五把壶后,携胚不辞辛苦乘船远赴上海,经唐云、戴相民先生介绍,由海上名家吴湖帆、江寒汀书画,再返回鼎蜀,交由其表弟谈尧坤先生刻制,烧制完成后分赠吴湖帆、江寒汀、唐云、戴相民几位先生,顾老自藏一把,而这次拍卖的这把,系唐云先生旧藏,时隔整整一个甲子,重新又惊曝于世,确实珍贵异常。

顾老曾将这把壶收录于自己主编《宜兴紫砂珍赏》一书,书中顾老不惜笔墨, 用简洁华美的辞藻对这支壶大加赞许:“石瓢壶原是紫砂传统造形。此壶作者却集各家之大成,推陈出新。”顾老首先道出了这种“变”的基础是功底,是积累。“使壶上宜书宜画,一改清初以来纤细繁琐,堆砌浮华之气,作者追求线型流畅舒展,并权衡比例之谐调秀美,显现了简朴大方之气度。”壶体所表达出的清秀沉稳艺术趋向,直接影响了顾景舟先生一生的创作风格。“此壶是件智欲其圆,行欲其方,刚柔相济,允克用藏之珍品。”可以看出,在自己的书上对自己的作品如此津津乐道,足见顾老对这件作品的满意程度,因此把它称之为顾老最满意的作品一点也不为过。

除了顾老的精心推敲之外,这把壶的壶身更有民国画坛海派名家的助兴,正面画竹一丛,落款“湖帆”,清秀典雅;背面书“无客尽日静,有风终夜凉”,意境深幽致远,上下款分别为“药城兄属,吴倩并题”。一把紫砂壶把顾景舟、吴湖帆、唐云三位大家紧紧联系在了小小的方圆天地之上。我想当初顾老将这几支壶送到上海,请名家为之书画,原本是希望能让书画为紫砂添彩,却不曾料想,数十载后,顾老自成一派,技艺登峰造极,这些字画却因为留在了壶上而熠熠生辉,一壶三名家,道尽了字依壶传,壶随字贵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紫砂作品创作与收藏价值判断

那么从收藏者的角度,究竟哪些因素会影响紫砂壶的价值呢?由于各人收藏的角度和审美的判断各不相同,因此这个问题确实很难有一个标准答案,这里笔者只是以自己的一些个人经验从一些基本的原则上加以探讨。

从收藏者的角度判断一件紫砂作品的价值我感觉可以从下面十二个字入手:“辨作者、赏形制、究工料、品内涵”,这几个字实际涵盖了紫砂壶从泥料到成型全过程的几个基本要素,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体会紫砂的收藏会更加便易。

一、作者的“含金量”会直接影响作品的价值

现代人玩紫砂,除了实用以外,最重要的就是把她作为艺术品收藏,而作为收藏的艺术品,作者本身“含金量”就会成为影响作品价值的首要因素,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因素。紫砂的收藏中对于作者“含金量”的把握最重要的就是两个字:“真、正”,所谓“真”是相对“伪”而言,紫砂仿制之事源于利益驱动,虽然历史上历朝历代都有仿制前朝或现时名家的习惯,而这种不良之风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却愈演愈烈,由于当时的台岛与大陆之间尚未完全开放,信息流通不畅,有好事者在丁山雇佣民间高手,先买名家真壶,再拓制印款一比一实物原仿一批,最后卖到岛内害人不浅,近几年不少回流壶中的伪品大多数是产生于那个时候。

但伪品毕竟是伪品,只有畅通真伪鉴别的渠道,伪品才能曝光于世,才能彻底杜绝伪品产生的温床和市场。但近几年,极少数紫砂作者以各种理由拒绝帮助藏家鉴定真伪,我个人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在没有作者帮助鉴定的条件下,藏家还是应该尽可能地多上手真品,仔细体会不同作者的手法,切忌盲目下手,抱着捡漏的心理冲动行事,到头来懊悔不及。所谓“正”是相对“歪”而言,这里的“正”是要求作者“人品正,不代工,不量产”,达不到这些基本要求的作者,往往自我吹捧、自我炒作、虚高壶价,不在作品和创作上下功夫,片面追求所谓的“名气”,而作品却没有生命力。这几年随着信息流通的加快,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收藏者对作者的考量要求愈来愈高,也愈来愈严格,这要求紫砂从业人员必须严格加强自律,才能经得起市场的考验。

二、流畅舒展的实用趋向应该成为形制的基本出发点

一位有生命力的紫砂壶作者必须在作品上有自己语言,这种语言首先就体现作者对壶的形制的把握,什么样的形制是美的?或者说是有价值的、能得到大众好评的作品呢?由于各人的审美观点不同,结果也就会有差异,但是有些基本准则还是通用的,笔者认为紫砂壶的美首先应该是大众的、实用的,紫砂壶原本基本均为百姓人家寻常之用,使用日久自然心生欣爱之情,很多朋友会从一把壶的使用后而钟爱紫砂收藏,因此“以人为本”、“为用服务”应该成为紫砂壶创作的基本出发点。紫砂壶不是纯粹的简单摆设,紫砂壶所体现出的美是一种自然朴素,是一种互动之美,所以我们欣赏一把壶时,不要去片面地追求“口盖纹丝不动”、“出水多少公分不散”,如果这样,结果只能是因噎废食。我们可以看顾景舟先生作品,口盖一般均不整形后再二次复烧,口盖之间的间隙根本没有好多人想象地那么玄乎,但我认为这种不过份人为借助工具修饰的结果却更加自然,更显作者的内涵本质素养追求之高远。

紫砂形制之美还应该是流畅的、舒展的,一件作品要能让多数人接受,绝不能无原则地猎奇,现在有些作者为追求“标新立异”,搞出一些形制复杂、色彩鬼异之作,故弄玄虚,让人观后大倒胃口,相反我们看顾景舟先生的作品,整体流畅通贯,绝无虚华冗余之处,观者阅后心神笃定,自然沉浸在作品的线条所表达出的通畅之中。唐代著名书画理论家张彦远的自然者为上品之上,就是对紫砂形制以何为本从何出发的最好诠释。

三、紫砂壶魅力的独特之处就是工艺和泥料

以“泥片镶接法”为基本特点的紫砂传统加工方法,几百年来经过艺师们的心手相传,紫砂壶的手工技法匠心独运,那么我们又如何看待“手工”和“模具”呢?笔者认为紫砂作品只有坚持传统手工过程才有生命力,用模具的方法寻求数量的增加、降低加工难度的方法不足取。紫砂壶作为一个实用品时可以不考虑其加工方法,但用作收藏,加工方法必须作为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区别手工和模具的标准是什么?不管手工或模具,过程中均离不开手,同时部分工具和模具的区别不明显,从而用的纯粹的标准去区分二者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怪圈,因此我个人的观点是一种广义的,主要还是看加工方法过程。只用传统方法或以传统方法为主,辅以模具或专用工具均是为了加强作品的表现力,可以定义为手工;以提高作品的加工速度从而获得相应的数量或以降低加工的难度为目的,忽视手的技巧和传统技法的应用,可以定义为模具。那么作为紫砂壶的从业人员什么时候或什么地方该用手?什么时候或什么地方又该用模具?笔者认为手工能做的就不应该用模具,象一把仿古的身筒的加工;手工达不到或手工出来的效果不及模具或成品率低,可以辅以模具,象曲壶的加工;如果为了加强作品的表现力而使用模具,不会降低作品的价值,但应该用手的地方不用手,应该用手的时候不用手,就会降低作品的难度,从而降低作品的价值;使用模具过程所产生的痕迹必须修理干净,不然同样会降低作品的价值人是有主观能动性,手工加工方法会产生美学和视觉上的独特效果,再好的模具也不能取代手工制作方法; 

紫砂这种鼎蜀当地小山丘地下的砂岩加工而成的泥壤,具有适应紫砂传统成型技法的良好可塑性,强度高、收缩小,表面具有颗粒质感,在显微镜下呈现双重气孔状,透气、隔热效能明显。颗粒和气孔形成的这种起伏机理不仅使光泽内敛含蓄,更使紫砂壶在泡养之后能凸显本质之美,这种美体现出的是一种变化,是一种使用(收藏)者与壶之间的互动交流,颜色的变化、光泽的变化都是在这些交流之后所产生的一种无言的倾诉,

四、文化内涵和传承脉络会极大的影响作品的市场价格

紫砂的收藏是文化的传承,秀美在壶内,功夫在壶外。紫砂壶的装饰方法很多,从清中曼生等文人步入圈内,紫砂壶从一民间实用器开始逐步蜕庸脱俗,在画家文人的尽情之后通过刻刀等工具来表现笔情墨趣,肆意纵横而不露刻意痕迹,尽显雅美之韵。用顾景舟先生的话讲:紫砂“用文人书画以雕刻方式与精湛的壶艺相结合,从而迈进高雅的艺术格调,蜕脱了工匠式装饰的流俗习气”。这次拍卖的大石瓢壶不仅是顾景舟先生一生最重要的力作,更是是“墨海壶天,相得益彰”的最典型代表。顾景舟先生少时慧聪出众,学气奋扬,后又与海上名家吴湖帆、江寒汀等书画名家交往深厚,这都为其创作风格的形成奠定下良好的基础,以至于顾老后期在香港贸易公司进入大陆紫砂市场后,能与刘海粟、范曾、亚明、谢稚柳的名家的合作更加得心应手,这些作品均成为了藏家争相购藏的首选,也应当成为顾老作品中的翘楚。但文人画师与紫砂的结合千万不能为作而作,我见过一些作品(有些还是名家之作),有些书画佳极,壶工欠佳,有些壶艺见工,画面却呆滞无趣,这样的作品不仅不能相互添彩,更随“壶传”后而为藏者不屑。

前面我们已经谈到过紫砂壶的作伪问题,这和其它艺术收藏品一样,经常干预和困扰收藏者的信心和决定,因此收艺术品的传承脉络将不仅为藏家提供判断佐证,也会极大影响着作品的市场价格。这次“大石斋”(唐云先生斋号)的专场拍卖,虽然拍品涵盖字画、砚墨、紫砂、拓片等诸多项目,但成交率高达99.7%,顾景舟先生的这把大石瓢更是创记录的超过了300万,事前大家均没有预料到结果如此火爆,究其原委,我想这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唐云先生的旧藏,诸多书籍著录,如此传承坚定了收藏者的信心,自然推动着价格飙升。按照拍卖行的规矩,如若成交率达到100%,是要当场给拍卖师带上白手套,难怪拍卖行的工作人员戏称:如若真的全部拍出,我们连白手套也没有准备。

 

 

这次的拍卖有人形容是给经济危机背景下的艺术品市场打了一针强心剂,我倒是认为:清者自清,强者恒强,是金子一定会发光,是精品一定会有它应该的市场地位。今后随着收藏者的不断成熟,紫砂应该走出家庭作坊式的买卖交易,诞生规范的作品代理个人和机构,让从业者静心作品的创作,让市场和藏家挖掘作品的价值,未来随着市场的成熟与规范,根据笔者的个人判断,象顾景舟先生大石瓢壶这样的紫砂精品, 1000万也是可以预想的结果。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31 16:45:39编辑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防广告机注册,验证问答见提示)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08-12-31 20:23 |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壶懂我在2008-12-31 20:06:43的发言:

紫砂壶作为一个实用品时可以不考虑其加工方法,但用作收藏,加工方法必须作为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区别手工和模具的标准是什么?不管手工或模具,过程中均离不开手,同时部分工具和模具的区别不明显,从而用的纯粹的标准去区分二者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怪圈,因此我个人的观点是一种广义的,主要还是看加工方法过程。只用传统方法或以传统方法为主,辅以模具或专用工具均是为了加强作品的表现力,可以定义为手工;以提高作品的加工速度从而获得相应的数量或以降低加工的难度为目的,忽视手的技巧和传统技法的应用,可以定义为模具。

拜读,感谢~
3#
发表于 2008-12-31 16:50 | 只看该作者
啥时候能有他的壶呀!
4#
发表于 2008-12-31 17:08 |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8-12-31 17:25 | 只看该作者
先收藏,后细品。心血之作,顶先。
6#
发表于 2008-12-31 17:30 | 只看该作者

此帖甚精彩,迟一些转移到壶海文粹内

7#
发表于 2008-12-31 17:43 | 只看该作者
精辟
8#
发表于 2008-12-31 17:48 | 只看该作者

帝王之壶,

彝鼎万年.

子子孙孙永宝用.

9#
发表于 2008-12-31 17:57 |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8-12-31 18:19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千万别小看了顾老的壶.

至少俺是这么认为的,摆脱不了晚清文人的纤雅之风,

但骨子里的那份儒雅大度,也不是那时期的那几位制壶名匠所能比的.

脱俗之态自然与顾老自身的造器修养和个人博采各家之长是分不开的,

如有人看后不服,不以为然,那他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了解,有道是,

你只有知道中国文人的气节,你才能真正理解中国文人的一些物和事.

11#
发表于 2008-12-31 18:36 |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8-12-31 18:51 | 只看该作者
赵兄好文!盛事收藏,惜紫砂作为杂项内的一个分支而弱于他项,这仍需要业者和爱好者的共同努力~
13#
发表于 2008-12-31 18:54 |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08-12-31 19:23 | 只看该作者

精彩的一帖~!

15#
发表于 2008-12-31 19:26 | 只看该作者
祝拍卖价格再创新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深圳市腾晟轩茶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 粤ICP备18063540号,粤公网安备44030402000100号 )

GMT+8, 2024-4-25 15:38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