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

标题: 杂说西施、文旦的源与流 [打印本页]

作者: 迷糊浪人    时间: 2009-4-14 23:19
标题: 杂说西施、文旦的源与流
乔大发帖,议及西施和文旦,浪人之前恰好有过这方面的杂感,由于电脑丢失,原来的底稿随之烟消云散,感于乔兄召唤,开了个夜车回忆原文,稀里啦,来一个杂说,兄弟姐妹们见谅。





一、关于西施



    “西施壶”,完整的称呼应该是“西施乳壶”,简称“西施”或“西施乳”。这个壶型在紫砂壶的史料中是有明文记载的,而且,最早做这个壶型的,以笔者的管见,当属徐友泉。



日本明治时期的研究中国紫砂的学者奥玄宝,在明治甲戌年(相当于清同治13年)所著的《茗壶图录》中的“式样”篇章里,就有关于西施壶的记载:“式有数样,曰小圆、曰菱花······,美人肩、西施乳······”。



民国年间,由紫砂藏家兼紫砂史学家李景康、张虹合著的紫砂史研究非常重要的一部专著《阳羡砂壶图考》中,记载徐友泉时写道:“又,友泉尝为吴梅鼎父延揽于家,穷年累月、竭智殚思,制有云罍、螭觯、汉瓶、僧帽、苦节君、扇面方、芦席方、诰宝、圆珠、美人肩、西施乳、束腰菱花、平肩莲子、合菊、荷花、芝兰、竹节、橄榄六方、冬瓜丽、分蕉、蝉翼、柄云、索耳、番象鼻、鲨鱼皮、天鸡篆珥诸式。”徐友泉,名士衡,友泉是他的字,明万历(1570年-1619年)人,生卒年不详。从供春(明正德、嘉靖年间1506年-1566年,生卒年不详)做出第一把有史可考的树樱壶到徐友泉的年代,中间只不过隔了50-70年左右,经历了赵梁、董翰、袁锡、时朋(时大彬之父)“四名家”以及时大彬这两代人。徐友泉是时大彬的弟子,这样算来,他应当是紫砂壶史上自供春之后的第四代人物了。笔者翻遍了自己所能接触到的紫砂典籍,尚未发现徐友泉之前有谁做过西施壶的记载。因此,笔者认为,到目前为止,徐友泉是有史记载做过西施壶的第一人。



    李、张二人关于徐友泉做西施壶的说法,其实源自明末时人吴梅鼎的那篇激情飞扬、文采横溢的《阳羡名壶赋》。吴梅鼎出自官宦世家,在紫砂壶历史上是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其曾祖吴仕,字克学、一字颐山,号拳石,江苏宜兴人,明正德甲戌(1514年)进士,官至四川参政。号称紫砂壶鼻祖的供春,就是吴颐山少年读书时的家童。吴颐山少年时曾到宜兴金山寺闭门读书,家童供春在服侍少主的同时,偷学金山寺僧制作紫砂壶的技艺,不经意当中一个不小心就成了中国紫砂壶史上大名鼎鼎的一代祖师。吴梅鼎的父亲,更是把徐友泉请到自己的家中为其研制紫砂壶(是否开签约陶手的先河,待考,呵呵)。由此可见,吴梅鼎一家祖孙几代与紫砂壶结下了不解之缘。正是由于这种长远的家学之源以及深厚的紫砂学识造诣,那篇空前绝后的《阳羡名壶赋》才让他写的是那么的情真意切、多姿多彩!尤其对于徐友泉更是浓墨重彩,大加赞许,甚至用“技而进乎道”来肯定友泉的功力。文中说:“若夫综古今而合度,极变化以从心,技而近乎道者,其友泉徐子乎。”接着,吴梅鼎谈到其父与友泉的关系,“缅稽先子,与彼同时”,并提到他父亲请徐友泉来家做壶,“爰开尊而设馆,令效技以呈奇”,而徐友泉在他家做壶是相当认真的, “每穷年而累月,期竭智以殚思”,正是由于徐友泉的殚精竭虑、一丝不苟,加上他的紫砂功力,做出了许多作品,吴梅鼎写道:“尔其为制也,象云罍兮作鼎,陈螭觯兮扬杯。仿汉室之瓶,则丹砂沁采,刻桑门之帽,则莲叶檠台。卣号提梁,腻于雕漆,君名苦节,盖已霞堆。裁扇面之形,觚棱峭厉,卷席方之角,宛转潆洄。诰宝临函,恍紫庭之宝现,圆珠在掌,知合浦之珠回。至于摹形象体,殚精毕异。韵敌美人,格高西子;腰洵约素昭青镜之菱花,肩果削成采金塘之莲蒂。菊入手而凝芳,荷无心而出水。芝兰之秀,秀色可餐,竹节之清,清贞莫比。锐榄核兮幽芳,实瓜瓠兮浑丽。或盈尺兮丰隆,或径寸而平砥,或分蕉而蝉翼,或柄云而索耳,或番象与鲨皮,或天鸡与篆珥。”此中提到的一大堆名词,都是形形色色的紫砂壶款名,其中“美人”、“西子”指的就是美人肩、西施乳。吴梅鼎的父亲与徐友泉这么相熟,梅鼎本人年幼时必定和徐友泉过从甚密,说不定徐大师在做壶时顺手丢一块泥巴让小梅鼎玩玩,那也是人之常情、顺理成章的事(呵呵,纯粹本人演绎)。因此,吴梅鼎记述徐友泉摹形象体、殚精毕异而作美人肩、西施乳,笔者认为当可采信。



    除了徐友泉之外,还有一位史料有载,做过西施壶的,当属沈子澈。清吴骞编辑的《桃溪客话》载:“子澈胜国名手,至其品类则有龙蛋、印方······、美人肩、西施乳······”,还说:“子澈制作,力追友泉,所制壶式,亦多相类也。”沈子澈是明末崇祯年间的紫砂好手,晚于徐友泉,他的作品基本都是徐友泉做过的型款,创意上就大大打了折扣了。



    徐友泉、沈子澈,都是史料有载做过西施壶的,其他的历代名家、工手是否做过,笔者知识浅陋,不敢妄下定论,但是我想,做过的可能性应当是相当大的。只不过考据重的是实据,哪怕只言片语都是必须重视的根据,所以,笔者斗胆认为,徐友泉应当是有史料记载的做过西施壶的最早之人了。





说了半天,一个很大的问题跟着来了:西施壶,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史料所载仅仅局限于文字,从未描述过具体的形状,吴梅鼎也只是象征性的提到,美人肩、西施乳是“摹形象体”而来的。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西施壶和文献记载的西施壶是否同一回事?这是笔者遇到的一个大问题。对于西施壶,古代文献,基本不见图形;实物传器又不会说话,古人又没有在壶上直接刻写壶名的习惯。所以,西施壶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笔者在此有请高人指点了。(注:关于以壶名为款的问题,清中以后似乎有些出口器在盖内刻上壶名,以水平壶居多,文革期间也有以壶名为款的做法)。



现在我们大家所说的西施壶,笔者以为主要是以王寅春、顾景洲所做的西施壶为蓝本,顾式较之王式,总体上大同小异,前者清秀、后者丰满。但是,一、倒把(古称反鋬);二、短椎流;三、乳形的盖子加身筒;四、截盖;五、乳头形的壶扭,这五大造型要素,王式和顾式两者都是一样的。王、顾之后的艺人所做的西施壶,基本都是沿用这款型制。当然,也有一些例外的,他们试图做一些创新,所做的作品脱离了前面“五大要素”,但还是不离“乳”这个母题。



这里,笔者提出一个看法,王寅春、顾景洲都是从传统中走过来的艺人,传统功底根深蒂固,他们所做的传统器型应当是可以作为依据的。如果这个论点成立,那么,西施壶就有了一个实物的大体标准(五大要素),我们按图索骥,似乎就可以看出西施壶发展演变的一些端倪。以此为蓝本,笔者所见载之于文献资料的,最早的实物图片,是明晚期(天启、崇祯年间)的沈君用所做的一只红泥粗砂小壶,底款:大明天启丁卯君用制(天启丁卯即1627年)。此品西施壶“五大要素”俱全,身筒颇似景洲款的西施,只是流略长些、倒把打开的幅度略大些,此壶图片收录在《阳羡砂壶图考》的下卷。



入清以后的西施壶也零星见到一些图片,不过,这时出现了一款实物量颇大的、被现在许多人称为文旦壶的紫砂壶品。



二、关于文旦



今人所谓的“文旦壶”,较之西施壶,身筒略为收紧些,也略高些,其他如:倒把、短椎流、截盖、乳头形的壶扭等造型要素和西施基本一致。西施和文旦是一是二?众说纷纭。有说西施、文旦其实是一回事,文旦是西施的雅称,因为西施乳西施乳的叫总不太文雅,还是文旦入耳一点。也有说文旦、西施根本就不是一回事,丁是丁卯是卯,风马牛不相及,文旦是出自对一种水果-文旦柚的模拟,和西施乳则是对女性乳房的模拟,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到底如何?笔者考诸文献典籍,没有发现有提到“文旦”这一型制的,也未见任何有关“文旦”的文字记载的蛛丝马迹,这一点和考查西施壶的现象大不相同。到此,笔者试图在文献上找到依据的做法卡壳了。



纵观所谓的“文旦壶”,在清中和清晚期出现的较多,这些壶的底面落“文旦”款,以红泥小壶居多,尤其以当时出口的红泥器为主。同一个时期,还出现了为数不少的落“孟臣”、“逸公”、“思亭”、“允公”、“君德”、“谦六”等名款的紫砂壶,无一例外的都是以红泥壶居多,而且,这些名款还跨越沿用了好几个朝代,清初(较少)、清中、清晚直至民初都有。以至于后人直接以名款来称呼其壶,于是诸如:孟臣壶、逸公壶、思亭壶、君德壶、文旦壶便沿袭至今。其实,“孟臣”、“逸公”、“思亭”、“允公”、“君德”、“谦六”、“文旦”等确有其人,只是不见史籍记载、或者记载不全罢了。据说,孟臣姓惠、逸公也姓惠、思亭姓陆、君德姓张、文旦姓李,他们都擅长制作某一个或某几个壶型,所做的东西市场接受度很高,导致后人竞相模仿。



关于文旦壶,还有一点需要考虑的,就是那些底款落上“文旦”的,到底指的是壶名,还是作者之名?从传统上说,紫砂壶的底款,有诗词款、人名款、堂号(斋号)款、店号款等等,应该没有直接以壶的名字落款的。还有,“文旦壶”,是出自对水果文旦柚的模拟吗?这里说个小故事,福建的莆田地区是出名的文旦柚产地之一,笔者曾在那里下过乡。为了搞清楚当地人到底是怎么来称呼文旦柚的,笔者特别请教了当地的朋友。当地人称呼文旦柚为“抛”,或者直接称“柚”,上了年纪的人称“抛”的为多,年轻些的称“柚”为多,没有人以“文旦”或“文旦柚”来称呼的。让他们用文旦来称呼柚子,他们反而觉得怪怪的,别扭得很。这实在让我大跌眼镜,也引起笔者的思考。“文旦”二字用来称呼柚子到底始自何时?如果清代就是这样称呼了,那么说“文旦壶”和“文旦柚”有关联的可能性应该是有的。如果清代对这种柚子的称呼不是叫“文旦柚”,那么“文旦壶” 和“文旦柚”的相关性就很小,甚至不可能了,因为,那时所谓“文旦壶”的底款上,就已经赫然落上“文旦”二字了。



笔者比较认同:“文旦壶是名叫文旦(或者托款文旦)的作者所做的西施壶”这一说法。原因除了前面所说的之外,还有一点,就是西施壶的造型五要素在文旦壶中都是一样的,文旦壶和西施壶最大的差异,在造型上说,就是一个高些、挺拔些,一个矮些、丰满些。这种差异不是造型上的根本差异,因为它们的视觉要素都是一样的。造成差别的原因,笔者个人认为因该是紫砂壶艺师本身对女性乳房美感的不同理解,以及艺师本身对形式美的个性差异所带来的不同演绎的结果。



拉拉杂杂地扯了一大堆一己之言,壶还是那壶、柚还是那柚,名相之意究竟是空,岂关乎人言,方家勿以为真,徒博一笑耳。
作者: 在路上    时间: 2009-4-14 23:24
谢分享
作者: 梁权    时间: 2009-4-14 23:27

老郭写的内容,其中部分在一些紫砂资料上都有看过,但真正可取可确认的具有实际参考意义的传世品至今未见


作者: yt    时间: 2009-4-14 23:30
先顶再看
作者: 老太极    时间: 2009-4-14 23:31
上茶,
作者: 陶茗轩    时间: 2009-4-14 23:32
坐下来学习
作者: lzyggzfj    时间: 2009-4-14 23:39
谢谢分享
作者: 佛鱼    时间: 2009-4-15 01:29
学习中,浪人辛苦了~
作者: 谷帅    时间: 2009-4-15 01:49
郭大才子呼之欲出啊!
作者: 留一壶    时间: 2009-4-15 04:08
厉害
作者: 璟鈺堂    时间: 2009-4-15 04:36

作者: 大灰狼    时间: 2009-4-15 05:45
浪人哥哥辛苦
作者: 司马茶    时间: 2009-4-15 08:45
有人喜欢圆的有人喜欢尖的就是没有人喜欢瘪的
作者: 毛豆    时间: 2009-4-15 08:56
看晕了
作者: 五湖    时间: 2009-4-15 09:53

作者: 醉着清醒    时间: 2009-4-15 10:59
拜读……
作者: 鹰    时间: 2009-4-15 20:09
浪人兄在上海住过不短的时间,那应该知道文旦这一称谓是江浙沪一带对这一水果的习惯.而且我们对外皮厚实且粗糙的叫文旦.外皮相对薄且光滑的称为柚子.但是它们的原产地叫啥就不得而知了.我们一直把它们认为是二种不同的水果只不过是样子相近而已.以前小时候柚子几乎不见,有的只是文旦.但是现在文旦没有了只有柚子.丁山地理位置和上海很近对这水果的叫法一样也是非常有可能的.小弟对文旦壶的由来没考证过,但是把这水果称为文旦的地方还是有的.
作者: 陶陶然    时间: 2009-4-15 23:27
这个好,相当的好,浪人兄体会得深咯!
作者: 迷糊浪人    时间: 2009-4-16 11:04
标题: 浪人报到
QUOTE:
以下是引用在2009-4-15 20:09:36的发言:
浪人兄在上海住过不短的时间,那应该知道文旦这一称谓是江浙沪一带对这一水果的习惯.而且我们对外皮厚实且粗糙的叫文旦.外皮相对薄且光滑的称为柚子.但是它们的原产地叫啥就不得而知了.我们一直把它们认为是二种不同的水果只不过是样子相近而已.以前小时候柚子几乎不见,有的只是文旦.但是现在文旦没有了只有柚子.丁山地理位置和上海很近对这水果的叫法一样也是非常有可能的.小弟对文旦壶的由来没考证过,但是把这水果称为文旦的地方还是有的.

晕,那时候是个穷学生,没有闲钱卖水果吃,所以还真的没有留意到鹰兄所说的柚子和文旦在江浙沪一带是如何称呼的。


作者: 呆子来也    时间: 2009-4-16 11:35
学习
作者: 奉橘    时间: 2009-4-16 11:36

顶过!

学习!

 


作者: 还是光阳    时间: 2009-6-30 11:48
拜读,在另处发现了转帖,原来是从这里转载出去的…………
作者: 还是光阳    时间: 2009-6-30 11:50
找到了转帖处,不过没注明是谁做的=。=
http://www.xici.net/u9438332/d89191877.htm
作者: 迷糊浪人    时间: 2009-7-2 11:46
找到了转帖处,不过没注明是谁做的=。=
http://www.xici.net/u9438332/d89191877.htm
还是光阳 发表于 2009-6-30 11:50

谢谢兄的提示,我去看了,100%的“原抄”,没办法,世风日下,盗版的就是多,抄你没商量 。再次感谢!
作者: 玩壶职守    时间: 2009-7-9 00:57
│们│便│顶│,│就│本│文│于│等│比│这│回│无│
│这│挣│上│帮│复│里│字│是│级│我│样│贴│数│
│帮│点│来│楼│制│,│保│我│都│注│很│。│,│我│
│臭│分│,│主│粘│每│存│就│比│册│傻│后│基│每│
│小│气│还│把│贴│看│在│把│我│晚│,│来│本│天│
│子│死│能│人│一│一│记│这│高│的│很│发│上│看│
│。│他│顺│气│次│贴│事│段│,│人│多│现│不│贴│ 
作者: 斑点    时间: 2009-7-9 11:08
学习了  有图就更完美了
作者: lchangm    时间: 2009-8-29 19:27
浪人好文采,赞一个
作者: 元素    时间: 2009-12-23 14:28
有意思[em49]
作者: 上古才俊    时间: 2009-12-24 09:26
我有个同事,莆田的。她叫她们那里的柚子就直接叫文旦
作者: chlgg    时间: 2009-12-24 13:33

作者: chlgg    时间: 2009-12-24 14:44
好文采
作者: jacksunny    时间: 2010-1-4 22:30

作者: hggxm    时间: 2010-1-5 23:21

作者: jkyc    时间: 2010-5-17 20:11

作者: jkyc    时间: 2010-5-17 20:11

作者: buss    时间: 2010-5-21 08:16

作者: 石木清泉    时间: 2010-10-16 13:28
好文!楼主的文章让我想起了胡适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佩服楼主的国学和考据精神!
作者: 沈水孤雁    时间: 2011-3-8 21:35
坐下来学习
作者: 七少爷    时间: 2011-4-10 11:20

作者: szlfl    时间: 2011-11-7 17:12
上论坛就是学习
作者: 不光帅    时间: 2012-1-5 00:23
新人来学习了
作者: 湛悟斋    时间: 2012-1-5 00:36
有个图就更好了。
作者: 两棵梧桐    时间: 2012-1-5 01:54
没图?
有图片就完美些
作者: 林虎    时间: 2012-1-18 13:00
学习理论。
作者: reemdong    时间: 2012-2-12 11:05
学习了,原来是这么一回事

作者: 玉壶堂    时间: 2012-2-13 00:21
再次研读!
作者: 杂项玩家    时间: 2012-3-1 11:03
我是新手,如果有个图片说明就太好了
作者: 不亦乐壶    时间: 2012-3-1 14:28
呵呵呵谢谢分享
作者: 人海一丁    时间: 2012-3-16 15:29
只是看看
作者: ly029    时间: 2012-3-31 22:09
学习了
作者: 天边的风    时间: 2012-4-1 19:00
谢分享
作者: 瞎起哄    时间: 2012-6-13 20:22
学习了,好贴必须顶。。。。
作者: 挑肥拣瘦    时间: 2013-1-18 14:23
刘明兼赚分
作者: 燕江望月    时间: 2013-1-28 20:42
西施是最喜欢的壶型
作者: sunigntian3421    时间: 2013-1-29 01:28

作者: 抒见    时间: 2013-2-7 16:17

作者: 旭日东生    时间: 2013-2-8 18:25
读一次,就张了一次见识
作者: tnttnttnt    时间: 2013-2-13 23:54
新手学习 感谢分享
作者: kulgo    时间: 2013-2-14 03:14
写得好
作者: 吴三泡    时间: 2013-2-15 20:12
原来如此......
作者: 野狐禅    时间: 2013-2-16 16:4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风舞清扬    时间: 2013-2-17 08:40
喜欢西施
作者: 宝宝    时间: 2013-2-18 23:08
呵呵~~~喜欢西施!!!
作者: pmnmn    时间: 2013-5-25 23:04
为什么西施壶最多最贱?
作者: 不解风情    时间: 2013-6-19 00:21
老上海的都知道有文旦,其实和柚子还是有区别的,文旦圆,柚子长、尖。浙江玉环地区直接就叫文旦。就水果而言文旦口感和柚子是不同的。有机会大家可以试试,反正现在有TB,什么特产都有卖。
作者: 壶光十色    时间: 2013-8-7 08:54
谢谢分享
作者: 毛毛119    时间: 2013-8-12 10:26
我来看下  
作者: 毛毛119    时间: 2013-8-12 10:27
我来看下  
作者: 1692688067    时间: 2013-8-27 00:58
学习中,如果再来个图文并茂就更好了,谢谢楼主分享
作者: 空宇    时间: 2013-8-27 08:17

作者: 蟹老板    时间: 2013-9-6 03:09
学习了
作者: leewf78    时间: 2013-9-14 19:45
看了
作者: kewell    时间: 2013-9-25 16:41
技术普及贴~~学习了~~
作者: 大乘2007    时间: 2013-10-5 17:14
对于新手真是受益匪浅
作者: gszs    时间: 2013-10-23 16:05
坐下来学习
作者: 汲古楼主人    时间: 2013-10-27 23:17
拜读,学习了。
作者: 大乘2007    时间: 2013-11-2 16:03
学习了 辛苦了楼主
作者: 子予    时间: 2013-11-8 13:58

作者: 我爱紫砂2013    时间: 2013-11-15 20:59
挺有意思的
作者: 东门居    时间: 2013-12-13 21:57

作者: 东门居    时间: 2013-12-13 21:58
壶史趣谈。
作者: 卖壶翁    时间: 2014-2-26 16:27

作者: 毛子    时间: 2014-5-11 01:01
又一个版本,学习先
作者: sanhu    时间: 2014-5-14 21:36
学习。
作者: 一壶闲人    时间: 2014-5-16 12:44
学习
作者: 可就的是    时间: 2014-11-23 21:18
好文,欣赏并学习i
作者: 快乐一生    时间: 2014-11-23 21:59

作者: kewell0704    时间: 2014-11-24 14:33
学习了~
作者: 打酱油的拉爷    时间: 2014-11-25 07:07
基本同意楼主观点。
作者: hbwhxf    时间: 2014-12-3 10:29
知识啊,学习了!
作者: 一壶徒    时间: 2014-12-3 19:30
路过,欣赏。
作者: shishui    时间: 2016-3-30 16:23
偷学金山寺僧制作紫砂壶的技艺,不经意当中一个不小心就成了中国紫砂壶史上大名鼎鼎的一代祖师。为什么金山寺(也有的说是金沙寺)僧不是祖师,反而是偷学的供春成为祖师?




欢迎光临 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 (http://www.jadepot.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