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

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

 找回密码
 注册(防广告机注册,验证问答见提示)
查看: 1182|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凤凰单丛茶茶树资源演化的探讨-----“红茵”的野生茶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9-28 15:4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凤凰单丛茶茶树资源演化的探讨-----“红茵”的野生茶树

文/邱陶瑞
图/叶汉钟



现今的凤凰茶区,从高山至低丘,茶山处处,茶园片片。然而,历史上凤凰茶树的原生地则在凤凰山脉,以乌岽山为主的延伸区域,即海拔1100m-700m之间,最能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是凤凰山古茶树基本存在于这一地带。
    在凤凰山脉的延伸以及周邻的万峰山、南岭山、尖山、大质山、笔架山、长龙岭山,存在着一种称为“红茵”的野生茶树,本文通过对字茅山红茵的调查,对凤凰茶树资源演化途径作一些探讨。
    一、关于红茵
    红茵是存在并分布在凤凰山脉的一种野生茶科植物。谓其茶科,并非专家科学鉴定的结论,而是笔者从其叶片形态以及生化成分所作的简单推断。
    红茵广泛存在凤凰茶树原产区,随着原生茶区被开发种茶,植被破坏,红茵的分布范围也逐渐缩小,目前主要分布在乌岽山青麻园及山后的凤坪一带,万峰山的官目輋一带,以及与丰顺县交界的山脉等未开发的植被群落间,海拔高度在700m以上。
    “红茵”之称为红茵,其源其义,笔者走访了一些常年采摘红茵的村民,均漠然,说是先辈已如此叫法。
  为探究红茵真颜,笔者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地点为乌岽山脚东侧叫字茅顶地方的未开发林地(海拔约750m),林地为私人权属,呈—上下向带状,面积约三、四百亩,阔叶再生林貌。林地上方又延连另一山地,山地及两侧已被开垦为茶园,在这片显得孤零的尚未开发的林地间,杂生着许多幼小红茵,单茎直立,高约2m。笔者调查其中较大的二株红茵树,1号树树高5.5m,受生长空间限制,呈直立型,主干已被砍伐,从地面长出4个再生型分枝,其中一枝已被砍去,生长着3个分枝的围径分别为32cm、25cm、10cm。拨开地面表土,可见被砍主干留下的不规则圆形树颈,围径达82cm。分枝挺直,树皮光滑,着叶枝梢在3m以上,呈稍下垂的簇式树冠。相距约10m的2号红茵树,树高5m,有5个分枝,最大分枝
  围径18cm,余均细小,树势与1号树相似。
红茵新梢密披茸毛,春梢尤甚,包括芽尖、叶背、主脉、嫩茎。其分二类,一为芽色深紫,称为“红茵”,一为芽色浅绿,称为“白茵”,“红茵”多于“白茵”。调查中,从1号红茵树采到秋梢,同样呈深紫色,节长7.5cm。有果实,多为二室圆型,偶有三室;种子圆型,色黑褐。幼小的红茵树应该是这些种子的自然传播衍生的。
    红茵茶制法当地农民一般套用凤凰水仙茶制法,同样经晾青、做青、杀青、揉捻、烘干程序,只是做青过程比较粗放,也有揉捻后直接晒干的。对春制红茵茶作感官鉴评,有如下特点:干茶外形卷结尚直,色泽乌褐呈棕,梢叶可见茸毫;内质方面,整体上表现为凤凰水仙的品质风格,水色橙黄,无花香,有茶味,带山楂味道,底山苦涩浓烈,乌崬高山苦涩不显,甘甜适口,回甘力强,耐冲泡,有较强收敛性:检视叶底,叶片厚,有硬质感,主脉凸现带毫,侧脉平暗淡,叶缘可见红镶边。笔者认为,上述的品质评价,不能也不应该作为红菌茶最终的品质评价,因为其一,制作粗放,工艺不甚讲究;其二,对红茵品质特点尚缺乏了解,更谈不上发挥。从红茵较高的茶多酚、氨基酸含量,只要辅以相应的工艺程序,应该有更好的品质表现。
        红茵从历史以来,主要销向沿海渔捞地区,渔民之嗜爱红茵,大概有二方面的可能原因:一是渔民捕捞作业时,身体水分消耗大,大量饮水会增大出汗量,降低体力,红茵茶涩而回甘,收敛性强,有较好的止渴作用;二是与渔民吃鱼多的食物结构有关。此外,民间多采用储藏,使之陈化,成为老茶,于盛夏酷暑偶为饮用,据说有凉血清热去暑之功效。
    红茵采收季节与茶树同步,一般仅采春茶。现民间采制红茵茶的人不多,年产量仅有几千斤。
二、关于凤凰水仙与凤凰单丛
    凤凰水仙是原产于凤凰山脉的一个地方群体品种,1956年正式定名,1985年审定为国家茶树良种。凤凰水仙叶尖有一明显特点,叶尖端部略有弯曲,或左弯或右弯,状似鸟嘴,故称为“鸟嘴茶。此外,还有一人美丽的传说,相传在南宋期间,宋帝昺南逃路经凤凰山,口渴难忍,时有彩凤叼来一束茶枝和并蒂茶果,茶枝助宋帝止渴,茶果繁衍成“宋种”茶树,因是彩凤叼来之物,由此称为“鸟嘴茶”。
    凤凰水仙一直沿袭有性繁殖,因此,叶片形态特征呈多样性,叶型长椭圆或椭圆或披针,叶色绿或深绿或黄绿,叶面平,也见微隆或隆,叶缘平滑或波状,叶身平展或稍内折或内折。
    凤凰单丛是凤凰水仙群体品种中通过多年筛选,反复鉴评,确认具有特殊品质特点的优异单株的总和。各个单株的品质各具特色,风格各异,因而单株采摘,单株制造,单株储藏,单株销售,“单丛”由此而来。单丛植株大多为祖辈遗留,世代传承,茶农又多采取特别的管护,渐成大树,成为名丛、老从。凤凰单丛与凤凰水仙同源,不仅具有叶尖端部弯曲的“鸟嘴”特点,叶片形态特征同样表现为多样。二者的差别在于内质,特别的自然花香、特别的滋味、特殊的山韵是凤凰单丛的品质特点,其花香类型同样具有多样性,也就是说,叶片形态相近的单从,品质香气常迥然不同,品质香气亦表现出多个自然花香类型。因此,对单丛类型的划分,以品质香气类型依据,比以叶片形态为标准更具科学性。笔者多午来通过对凤凰单从品质香气的鉴评,确定并划分为黄枝香、芝兰香、玉兰香、桂花香、肉桂香、杏仁香、姜花香、蜜兰香、夜来香、茉莉香等十大香型,并进行相应的归类。
    目前,凤凰水仙传统的有性繁殖方式已经淘汰,面积规模也在逐步萎缩。凤凰单从通过短穗扦插无性育苗和嫁接换种技术,得到有效应用,面积已超过4万亩。
    三、红茵与凤凰水仙种之比较
    比较红茵与凤凰水仙的叶片形态,差异点主要在于叶片质地、锯齿、芽色、茸毛。凤凰水仙中也有一些紫色芽类型,山茄叶单丛就是这种类型,但山茄叶单丛的新梢芽叶的紫色程度远不及红茵,其叶色绿、芽色紫黄,叶质中等,叶身内折。
    其次,从表2的生化检测结果,红茵不仅含有茶科植物的特征成分: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而且比栽培型茶树凤凰白叶单丛的含量高,尤其是咖啡碱。
    再次,红茵茶的应用,更多地侧重于药用,这与茶树早期应用也相吻合。
    以上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到这样的认识:红茵更接近原始野生型。
    凤凰水仙是否由红茵演化尚缺乏有说服力的依据。是否可作这样的推断:自然界中,红茵生存于多物种的自然植被群落间,处于植物异花授粉的环境,产生了多样性的基因变异,优胜劣汰,其中优良基因被人们所利用,形成凤凰水仙原生代。凤凰水仙在不断的应用过程中,种质进一步纯化、优化,并发现和保存了众多的优异单株,即单丛。而介于可用可弃、亦用亦弃的红茵也呈野生状态倔强地生存下来。现在生存的红茵,大多经历过山火和刀斧的洗礼,因而植株较小,属于再生型。由此,形成了这样的线条:红茵演化凤凰水仙分离凤凰单丛分类若干品质香气类型选育凤凰黄枝香单丛种等。研究红茵,是研究凤凰茶树资源演化的一个切入点,对研究潮州产茶史有积极意义,本文提出的观点只是一些探讨,有待于进—步的深入研究。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6-9-28 18:52 | 只看该作者
好文......
3#
 楼主| 发表于 2016-9-28 23:03 | 只看该作者
红茵茶因为野生,不好采摘,现在很多茶树都被砍了种单丛,可惜这个古老品种了。
4#
发表于 2016-9-29 17:46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深圳市腾晟轩茶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 粤ICP备18063540号,粤公网安备44030402000100号 )

GMT+8, 2024-6-4 19:25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